[实用新型]弯曲铠甲防护型射频波纹铜管电缆组件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534364.9 | 申请日: | 2013-08-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663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05 |
| 发明(设计)人: | 史伯宁;李华;蔡敬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洛普电子工程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H01R4/72 | 分类号: | H01R4/72;H01B17/58 |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何朝旭;周海斌 |
| 地址: | 21006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弯曲 铠甲 防护 射频 波纹 铜管 电缆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射频波纹铜管电缆组件,尤其是一种弯曲铠甲防护型射频波纹铜管电缆组件,属于微波电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据申请人了解,目前铜管电缆的结构尺寸较大,外护套为防火PE(聚乙烯),这种电缆的柔韧性差,在布线时几乎通过纯手工弯曲安装。而纯手工弯曲无法精准控制弯曲半径,若弯曲程度超过电缆的最小弯曲尺寸则极易破坏外导体,从而破坏电缆的电性能结构。因此,手工弯曲布线不利于大直径铜管电缆的布线并且弯曲后的弯曲部位无法防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弯曲铠甲防护型射频波纹铜管电缆组件,可改善线缆弯曲部分的柔韧性,并起到防护作用。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弯曲铠甲防护型射频波纹铜管电缆组件,包括两端分别电连接有连接器、且含有线芯的线缆,所述线缆由平直段和弯曲段构成,所述平直段的线芯周向设有外护套,其特征是,所述弯曲段的线芯周向依次设有塑料套管、热缩套管,所述塑料套管末端覆盖相邻平直段外护套的末端,所述热缩套管末端覆盖塑料套管末端。
该结构中,塑料套管可使弯曲段具有良好的柔韧性,热缩套管可以将塑料套管及相邻平直段的接缝处完全包覆,满足电缆组件对冲击、振动、水密性能的要求。塑料套管和热缩套管一起构成弯曲段的防护结构,即“弯曲铠甲防护”。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完善的技术方案如下:
优选地,所述线缆弯曲段的一端与线缆平直段相连、另一端与连接器电连接;所述塑料套管、热缩套管远离线缆平直段的末端分别与连接器紧密相贴。
优选地,所述热缩套管的长度比线缆弯曲段的长度长20-60mm。
优选地,所述塑料套管具有榫卯式插接结构。
优选地,所述线芯为波纹铜管。
优选地,所述热缩套管为热缩含胶阻燃套管。
采用本实用新型结构后,可改善线缆弯曲部分的柔韧性,并起到防护作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实施例塑料套管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实施例塑料套管插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施例弯曲铠甲防护型射频波纹铜管电缆组件,包括两端分别电连接有连接器1、且含有线芯2-1的线缆2,线缆2由平直段2-2和弯曲段2-3构成,平直段2-2的线芯2-1周向设有外护套3,弯曲段2-3的线芯2-1周向依次设有塑料套管4、热缩套管5,塑料套管4末端覆盖相邻平直段2-2外护套3的末端,热缩套管5末端覆盖塑料套管4末端。线芯2-1为波纹铜管。热缩套管5为热缩含胶阻燃套管。
本实施例中,线缆2弯曲段2-3的一端与线缆2平直段2-2相连、另一端与连接器1电连接;塑料套管4、热缩套管5远离线缆2平直段2-2的末端分别与连接器1紧密相贴。
具体组装过程如下:
取现有波纹铜管线缆2,预先测算出弯曲段2-3和平直段2-2的长度,然后将弯曲段2-3的外护套3去除并按布线要求弯曲成型;然后在弯曲段2-3的线芯2-1外依次加装塑料套管4和热缩套管5,热缩套管5长度为弯曲段2-3长度的直线距离+20-60mm;热缩时将热缩套管5以60℃保温和收缩,再用热风枪以200℃高温拖拽热缩。
本实施例电缆组件可使线缆2在任意方向弯曲且稳固无回弹,弯曲段2-3的承载压力可达100公斤,同时对线缆2本身无任何电性能影响。
实施例2
如图3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采用两个塑料套管4,两塑料套管4之间经榫卯式插接结构连接在一起。
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洛普电子工程研究所,未经南京洛普电子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3436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