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非对称连拱隧道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33672.X | 申请日: | 2013-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631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05 |
发明(设计)人: | 杨利福;陈七林;陈奕;孙燕;傅大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D9/14 | 分类号: | E21D9/14;E21D11/00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郭东亮;蔡学俊 |
地址: | 350003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对称 隧道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非对称连拱隧道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已建成的连拱隧道型式主要有整体式中隔墙连拱隧道和复合式中隔墙连拱隧道。上述两种型式的连拱隧道均须在中隔墙结构顶部预埋连接钢板或钢筋接驳器,通过中隔墙与两侧隧道拱部的初期支护或二次衬砌之间的刚性连接来保证中隔墙与两侧隧道形成整体结构,因此,中隔墙是连拱隧道中连接两侧隧道结构的最关键的受力结构。无论是整体式中隔墙还是复合式中隔墙,其仅在对称荷载作用下能够保持较好的受力平衡;在非对称连拱隧道中,中隔墙因承受两侧支护结构所传递的不对称荷载,其顶部连接构件容易发生破坏,因而影响结构安全性及防水性。此外,上述两种型式的连拱隧道须采用中导洞法施工中隔墙,不利于加快施工进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对上述连拱隧道须采用中导洞法施工中隔墙,不利于加快施工进度且非对称连拱中隔墙传递不对称载荷时连接构件容易发生破坏,安全度低等问题进行了改进,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设计一种降低工程投资,加快施工进度,并能够有效平衡偏压、改善结构受力状态,保证中隔墙在长期运营中不发生破坏的一种非对称连拱隧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是:一种非对称连拱隧道结构,包括相连的先行施工隧道和后行施工隧道,所述先行施工隧道跨度小于后行施工隧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先行施工隧道围岩由外向内依次设有先行初期支护、先行二次衬砌,所述后行施工隧道围岩由外向内依次设有后行初期支护、后行二次衬砌,所述先行二次衬砌与后行二次衬砌各自成环;
所述先行初期支护、先行二次衬砌和后行初期支护、先行二次衬砌在先行施工隧道与后行施工隧道连接处形成中隔墙;
所述构成中隔墙的先行二次衬砌厚度大于构成中隔墙的后行二次衬砌厚度。
进一步的,所述先行施工隧道的二次衬砌不等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形成中先行二次衬砌与后行二次衬砌各自成环,构成中隔墙的先行二次衬砌厚度大于构成中隔墙的后行二次衬砌厚度,可保证先行施工洞在后行施工洞偏压荷载作用下不失稳破坏,在用地紧张、拆迁困难的条件下,能够合理利用空间,降低工程投资,加快施工进度,并能够有效平衡偏压、改善结构受力状态,保证中隔墙在长期运营中不发生破坏,保证结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非对称连拱隧道施工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先行施工隧道开挖岩体;4、8、11、14为后行施工隧洞开挖岩体;2为先行初期支护;3代表先行二次衬砌;31为形成中隔墙的先行二次衬砌;5、9、12、15为后行初期支护;6、10为临时中隔壁;7、13为临时仰拱;16为后行二次衬砌;161为形成中隔墙的后行二次衬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2所示, 一种非对称连拱隧道结构,包括相连的先行施工隧道和后行施工隧道,所述先行施工隧道跨度小于后行施工隧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先行施工隧道围岩由外向内依次设有先行初期支护2、先行二次衬砌3(31),所述后行施工隧道围岩由外向内依次设有后行初期支护9(5,12,15)、后行二次衬砌16(161),所述先行二次衬砌3与后行二次衬砌16各自成环;
所述先行初期支护2、先行二次衬砌3和后行初期支护9(5,12,15)、先行二次衬砌3在先行施工隧道与后行施工隧道连接处形成中隔墙;
所述构成中隔墙的先行二次衬砌31厚度大于构成中隔墙的后行二次衬砌161厚度。
进一步的,所述先行施工隧道的二次衬砌3(31)不等厚。
如图1所示,施工时,依据下列步骤施工:
(一)首先对先行施工隧道(非机动车隧洞跨度较小)施工:
1、开挖隧洞岩体1;
2、施作初期支护2;
3、施作防水层及二衬衬砌3。
(二)首先对后行施工隧道(机动车隧洞跨度较大):
1、 开挖右侧导洞上半断面岩体4;
2、 施作右侧导洞上半断面初期支护5及临时中隔壁6、临时仰拱7;
3、 开挖右侧导洞下半断面岩体8;
4、 施作右侧导洞下半断面初期支护9及临时中隔壁10;
5、 开挖左侧导洞上半断面岩体11;
6、 施作左侧导洞上半断面初期支护12及临时仰拱13;
7、 开挖左侧导洞下半断面岩体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未经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3367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