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电子测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33278.6 | 申请日: | 2013-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302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发明(设计)人: | 姜碧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姜碧洋 |
主分类号: | G01R31/02 | 分类号: | G01R3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507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电子 装置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建筑管线带电及电气设备接地的电子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检测装置是用电表直接接触检测,操作复杂、困难。并且对管线造成一定的损伤。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对建筑管线带电及电气设备接地电子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电场效应检测电路(1)与电压检测电路(2)连接。电场效应检测电路(1)的作用是利用其与电气设备之间的电场效应对建筑的管线带电及电气设备接地进行检测。电压检测电路(2)是将上述电场效应电流转换成检测信号,对上述建筑的管线带电及电气设备接地进行检测。如果建筑管线(带有一条或多条电线的管)内的电线均无电或电气设备外壳已接地则电压检测电路(2)无反应,若电压检测电路(2)有持续的反应(发光)则表明管内有电源线或电气设备外壳无接地,若电压检测电路(2)有断续的反应(发光)则表明管内有信号线,一般有电源线或电气设备外壳无接地时反应强烈,有信号线时反应弱小;电场效应检测电路(1)与被测管线越近,信号越强,反之越弱,所以,在检测时,应该确定两者之间的有效距离。
本实用新型可以这样完善:电场效应检测电路(1)由选择开关(13)的连接端(10)与场效应管(12)的栅极连接,选择开关(13)的另一连接端(11)与第二电阻(5)的另一端、电源(8)负极连接,选择开关(13)的手动选择端(9)位于连接端(10)、连接端(11)之间构成且与场效应管(12)的源极连接。检测时将选择开关(13)的手动选择端(9)选择捧拔接连接端(11),场效应管(12)的漏极与第一电阻(3)的一端、稳压二极管(4)的负极连接;第一电阻(3)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6)的正极、电源(8)正极连接;三极管(7)的集电极与发光二极管(6)的负极连接,三极管(7)的基极与稳压二极管(4)的正极连接,三极管(7)的发射极与第二电阻(5)的一端连接。场效应管(12)栅极靠近管线或电气设备,如果管线带电或电气设备外壳无接地则漏极与源极之间的电阻变大造成漏极电位升高,当电位电压大于稳压二极管(4)工作电压时,使稳压二极管(4)导通,三极管(7)的基极有工作电流流过。从而使集电极同时有工作电流流过,导致发光二极管(6)发光。如果管线不带电或电气设备外壳接地则发光二极管(6)不发光。作为信号发生器,发光二极管(6)也可以用电子发声器代替;不检测时将选择开关(13)的手动选择端(9)选择捧拔接连接端(10)。
本实用新型可以这样完善:第一电阻(3)是可调电阻。第一电阻(3)的作用是根据检测的需要确定检测的电压范围,从而能够有目的地对不同检测对象进行检测。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场效应管的电场效应原理,从而避免了使用电子表所带来的检测麻烦和对电线管线所造成的损害,从而简化了对建筑管线及电气设备外壳接地检测的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方框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产品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见图1、图2,电场效应检测电路(1)由选择开关(13)的连接端(10)与场效应管(12)的栅极连接,选择开关(13)的另一连接端(11)与第二电阻(5)的另一端、电源(8)负极连接,选择开关(13)的手动选择端(9)、位于连接端(10)、连接端(11)之间构成且与场效应管(12)的源极连接。检测时将选择开关(13)的手动选择端(9)选择捧拔接连接端(11),场效应管(12)的漏极与第一电阻(3)的一端、稳压二极场管(4)的负极连接;第一电阻(3)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6)的正极、电源(8)正极连接;三极管(7)的集电极与发光二极管(6)的负极连接,三极管(7)的基极与稳压二极管(4)的正极连接;三极管(7)的发射极与第二电阻(5)的一端连接;选择开关(13)的另一连接端(11)与第二电阻(5)的另一端、电源(8)负极连接。
电源(8):DC3.7V,场效应管(12)型号:3DJ7,三极管(7)型号:805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姜碧洋,未经姜碧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3327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