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速包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25331.8 | 申请日: | 2013-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242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发明(设计)人: | 钟圣贵;孙智敏;詹华彬;钟树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德市芙蓉山茶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21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包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茶叶加工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新型速包机。
背景技术
乌龙茶,亦称青茶、半发酵茶,是中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其制作工艺按茶区及产品划分, 有闽北乌龙茶制造工艺、闽南乌龙茶制造工艺和台湾乌龙茶制造工艺。各乌龙茶制造工艺虽有差别, 但基本工艺过程均包括: 鲜叶-萎调-做青-杀青-揉捻-包揉造型-烘焙。其中包揉造型工序是关键技术之一,包揉造型工序采用多种机械配合进行,将杀青叶或揉捻叶通过反复包揉挤压卷结成颗粒状或卷曲状。现有的速包机是根据乌龙茶传统的手工滚、压、揉、转、包作业原理设计, 由加压手柄、旋压立辊、传动机构、电控装置及机架组成, 设有两个加压机构,一个是由螺旋丝杆加压方式,使两组立辊间距离缩小,对茶球加压,反之松压,另一个是茶球上方的向下作用的加压杆,使茶球与立辊在运转时形成速度差,达到加压收缩的目的。使用时将茶叶置于包揉布中,人工用手将茶布四角提起并拧紧成袋状, 置于速包机的托盘上, 茶布的四角形成茶球头从加压手柄的缺口处绕过,拉紧茶球头,开启速包机工作,松散的茶坯在两对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作相向移动的立辊的转搓挤压及手柄压力的作用下,茶球迅速挤紧成南瓜状。在整个操作过程中需要人工的拉紧茶球头,并不断的提、压手柄对茶球上方加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速包机操作过程中需要人工的拉紧茶球头,并不断的提、压手柄,耗费大量人力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通过茶球定位机构拉紧茶球头,并配合改进的立辊实现对茶球上方进行机械提、压,减少了人力消耗的速包机。
为了达到上述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具体技术方案:一种新型速包机,包括机架、作业机构和驱动机构,所述作业机构包括两端旋向相反的传动螺杆、可在传动螺杆相对运动的旋压立辊座、设于旋压立辊座上的两对纺锤形旋压立辊以及中部的可旋转的茶球托盘,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带动旋压立辊座横向运动的驱动机构和带动纺锤形旋压立辊旋转的驱动机构,所述托盘上方设有茶球定位机构,所述茶球定位机构包括一根位于托盘正上方用于固定茶球头的捆绑杆、一根横杆和两根竖杆,所述捆绑杆固定在横杆中央,所述横杆两端套接在设于机架顶部两端的竖杆上,所述竖杆外套设有弹簧,弹簧底部固定于机架,弹簧长度为竖杆长度的2/3;所述纺锤形旋压立辊上部1/4段向外凸起,纺锤形上边长度为下边长度的两倍。
作为优选的在所述托盘上设有若干凸纹,加大对茶球底部的挤压力。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1)将茶球头捆绑固定在茶球定位机构的捆绑杆上,能够向上拉紧茶球头,较少了人力的消耗;(2)托盘旋转,带动松散的茶球不停地滚转, 并以持续点动方式控制纺锤形旋压立辊的内移速度,使茶球不断旋转、收紧,拉着捆绑杆向下运动,横杆随之压着竖杆上的弹簧向下运动,弹簧向下压后会出现反作用力,向上提升茶球,此时纺锤形旋压立辊上部1/4凸起段能向下旋压茶球,如此实现了茶球上方的机械提、压,替代了现有技术中人工对压力手柄的提、压工序,降低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提高了速包效率;(3)在托盘上设有凸纹,加大了对茶球底部的挤压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德市芙蓉山茶业有限公司,未经宁德市芙蓉山茶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2533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