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翻转斗的一体式垃圾站称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25076.7 | 申请日: | 2013-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864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9 |
发明(设计)人: | 王美娜;刘会娟;宦正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徐州工程机械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65F9/00 | 分类号: | B65F9/00 |
代理公司: | 徐州支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4 | 代理人: | 张荣亮 |
地址: | 221004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翻转 体式 垃圾 称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翻转斗的一体式垃圾站称重装置,属于环卫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带翻转斗的一体式垃圾站是一种符合国家对生活垃圾处理要求的全新概念的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设备,将垃圾的卸料、压缩、储存集合在一起,采用压缩和存储一体的结构,是一个大容量的垃圾箱,亦是一个移动灵活的垃圾中转站。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及环保意识的增强,垃圾收集、分类、收费已成为环卫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迫切需要研制一种一体式垃圾站称重装置,既可以解决垃圾收费计量的问题,又可通过将每次称重垃圾进行累加,预防垃圾站超载运行。
在现有技术中,带翻转斗的一体式垃圾站称重装置的翻转斗的举升、卸料是通过在大臂上安装的液压缸的四连杆机构完成,其机构复杂,连杆处与销轴处受力均呈非线性,尤其是由于垃圾重量不确定,且投放垃圾时位置不定,导致翻转斗中的垃圾重心位置不确定,虽然通过算法能够平衡,但是在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干扰下,非线性误差所带来的影响依然较大,难以满足称重精度的要求,故而只能作为垃圾站预防超载的一种手段,无法作为对垃圾重量精确计量收费的依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翻转斗的一体式垃圾站称重装置,该称重装置既能够准确测量翻转斗内垃圾重量,又能够实时监测垃圾站装载情况,有效防止过载,具有称重精度高、实时性好以及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能够适应一体式垃圾站恶劣的工作环境。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包括称重盘和翻转斗;
在所述称重盘和翻转斗之间焊接固定有称重传感器安装支架,称重传感器安装支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称重传感器,称重传感器与PLC控制器连接。
所述称重盘和翻转斗之间留有间隙。
所述称重盘焊接固定有称重盘限位块,所述翻转斗焊接固定有翻转斗限位槽,所述称重盘与所述翻转斗通过所述称重盘限位块和翻转斗限位槽紧密配合。
所述称重盘的底部焊接有加强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带翻转斗的一体式垃圾站称重装置通过与PLC控制器连接的称重传感器既能够准确测量翻转斗内垃圾重量,又能够实时监测垃圾站装载情况,有效地防止过载现象的发生,同时在称重盘和翻转斗之间留有空隙,以及通过相互配合的称重盘限位块和翻转斗限位槽,使得本称重装置具有称重精度高、实时性好以及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能够适应一体式垃圾站恶劣的工作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称重盘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翻转斗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称重传感器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中:1、称重盘,2、称重传感器,3、称重传感器安装支架,4、称重盘限位块,5、翻转斗限位槽,6、加强筋,7、螺栓,8、翻转斗,9、称重传感器接线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带翻转斗的一体式垃圾站称重装置包括称重盘1和翻转斗8;
在所述称重盘1和翻转斗8之间焊接固定有称重传感器安装支架3,称重传感器安装支架3的上部与所述称重盘1焊接固定,称重传感器安装支架3的下部与所述翻转斗8焊接固定,称重传感器安装支架3通过螺栓7固定连接有称重传感器2,所述翻转斗8的底部开设有称重传感器接线孔9,称重传感器2通过穿过称重传感器接线孔9的线缆与PLC控制器连接信号,实时性好、抗干扰能力强,适应一体式垃圾站恶劣的工作环境。
进一步,所述称重盘1和翻转斗8之间留有间隙,保证与称重传感器安装支架3相连的称重盘1能够承受到垃圾的全部重量,并且全部通过称重传感器2传递给PLC控制器,有效地保证了称重的精度。
进一步,所述称重盘1焊接固定有称重盘限位块4,所述翻转斗8焊接固定有翻转斗限位槽5,所述称重盘1与所述翻转斗8通过所述称重盘限位块4和翻转斗限位槽5紧密配合,能够有效防止翻转斗8在倾卸垃圾的过程中称重盘1因移动幅度过大而造成的大的冲击。
进一步,所述称重盘1的底部焊接有加强筋6,加强筋6是由80*40mm长度不等的钢板构成,能够有效防止装载垃圾时造成称重盘1的变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徐州工程机械研究院,未经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徐州工程机械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2507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能质量指标中长期趋势性预测方法
- 下一篇:一种枸骨酒的酿造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