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高压水热体系电化学测试的矿物工作电极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22855.1 | 申请日: | 2013-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967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15 |
发明(设计)人: | 李和平;周丽;徐惠刚;杨美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7/30 | 分类号: | G01N27/30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吴无惧 |
地址: | 550002***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高压 体系 电化学 测试 矿物 工作 电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矿物工作电极,尤其涉及适用于高压水热体系电化学测试的矿物工作电极。
背景技术
自然界绝大多数金属硫化物矿物和部分金属氧化物矿物都属于半导体矿物,水流体中这些天然导电性矿物的溶解过程实质是一种电化学过程,类似于金属的电化学腐蚀。水流体-导电性矿物相互作用是自然界中水流体-固体相互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研究水流体-导电性矿物(组合)之间的界面反应机制,就必须将导电性矿物制作成工作电极便于电化学测试。地球内部是一个高温高压的环境,高温高压水热流体与导电性矿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自然界许多矿床形成和演化的核心过程,开展高温高压水热体系中导电性矿物的电化学研究,不仅对于矿床的成矿机制和找矿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还可为处理多金属矿的加压湿法冶金工艺遴选提供实验依据。然而,由于高温高压环境苛刻,常温下经常使用的环氧树脂浇铸以及热收缩聚四氟乙烯管,均不能运用于超临界水(374℃和22 MPa)以上条件。为此,研制适用于高压水热体系电化学测试的矿物工作电极是十分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用于高压水热体系电化学测试的矿物工作电极,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电化学测试矿物工作电极不能在超临界水(374℃和22 MPa)以上条件下进行电化学测试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
用于高压水热体系电化学测试的矿物工作电极,包括引线、矿物电极,引线穿过绝缘锥垫上的通孔与矿物电极连接,绝缘锥垫安装在密封绝缘锥套的下部,矿物电极安装在密封绝缘锥套的上部。
上述的矿物电极为锥形体。
前述的矿物电极的材料为天然的单晶或块状导电性矿物。
前述的绝缘锥垫和密封绝缘锥套的材料为云母或者叶蜡石或者氮化硼。
前述的引线裸露部分外有绝缘陶瓷管。
前述的密封绝缘锥套安装在有锥孔的基座上。
前述的基座为钛材。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将锥形矿物电极、密封绝缘锥套、绝缘锥垫、引线和基座组装在一起,形成锥形自紧式密封技术,使用时随着高压釜内压力的增加,密封绝缘材料变形更大,密封的效果更好,可应用于常温~500℃和常压~100MPa条件下的水热体系的电化学测试工作,能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不能在超临界水(374℃和22 MPa)以上条件下进行电化学测试的问题;绝缘锥垫和密封绝缘锥套采用云母或者叶蜡石或者氮化硼制作,高温高压下密封绝缘性能更好;引线裸露部分外有绝缘陶瓷管,起到绝缘保护的作用;基座采用钛材加工制作,抗高温高压腐蚀性能优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矿物工作电极的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用于高压水热体系电化学测试的矿物工作电极,引线6穿过绝缘锥垫3上的通孔与矿物电极1连接,绝缘锥垫3安装在密封绝缘锥套2的下部,矿物电极1安装在密封绝缘锥套2的上部,密封绝缘锥套2装入基座4的锥孔中。
矿物电极1采用黄铜矿制作。
绝缘锥垫3和密封绝缘锥套2采用云母或者叶蜡石或者氮化硼制作,高温高压下密封绝缘性能更好,绝缘锥垫3中心加工有0.5mm的小孔便于引线6穿过。
引线6采用0.5mm的金丝,导电性能好。
引线6裸露部分外面有绝缘陶瓷管5,起到绝缘保护作用。
基座4采用钛材加工制作,抗高温高压腐蚀性能优良,基座4可以为高压釜的釜塞或者釜壁。
使用时,将密封绝缘锥套2装入基座4的锥孔中,再将引线6穿过绝缘锥垫3中心的通孔,并露出引线6接头,然后整体装入密封绝缘锥套2中,再将矿物电极1装入密封绝缘锥套2中,且压在引线6接头之上,在引线6裸露部分外装有绝缘陶瓷管5,通过专用夹具将矿物电极1和密封绝缘锥套2压紧而达到初始密封。矿物工作电极组装完以后,测量矿物电极1、引线6和基座4之间的电阻,以防止断路或短路的发生。
在使用过程中,随着高温高压反应釜内压力的增加,作用在矿物电极1、绝缘锥垫3和密封绝缘锥套2的力越大,由于自紧密封作用,密封的效果会更好。
本实用新型制备的矿物工作电极,可实现常温~500℃和常压~100MPa条件下的水热体系的电化学测试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2285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