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光纤水下智能围栏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21451.0 | 申请日: | 2013-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228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赵栋;贾波;唐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杰蜀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B13/186 | 分类号: | G08B13/186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4 | 代理人: | 吕伴 |
地址: | 201802 上海市嘉***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光纤 水下 智能 围栏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下的周界安防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其水下部分不包含任何电子元器件、无需电能供应因而本质安全的可应用于各种临水区域的光纤水下智能围栏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恐怖活动不断地从陆地向水下发展,对水下入侵目标的检测以及识别、定位、预警成为新的关注焦点。近年来,各种检测水下目标的技术及设备不断涌现。
现有的水下监测系统,无论是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还是数据传输系统,大部分由电子元器件组成,需要电力供应,这些电子元器件在水下环境中长期运行,有产生短路、局部发热等先天的安全隐患,均具有危险性。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其水下部分不包含任何电子元器件、无需电能供应因而本质安全的可应用于各种临水区域的光纤水下智能围栏系统。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光纤水下智能围栏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监测终端、传输光缆和光纤智能围栏,监测终端位于水上,光纤智能围栏位于水下,传输光缆连接监测终端和光纤智能围栏,传输光缆与监测终端连接的一端位于水面上,传输光缆与光纤智能围栏连接的一端位于水面下,所述光纤智能围栏包括振动传感光缆子系统、围栏和固定装置,振动传感光缆子系统通过固定装置固定在围栏上;所述振动传感光缆子系统为无源器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子中:所述监测终端包括光源模块、光分路模块、检测和放大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显示模块,光分路模块与光源模块和检测和放大模块均电连接,检测和放大模块与数据采集模块电连接,数据采集模块与数据处理模块电连接,数据处理模块与显示模块电连接;所述传输光缆与监测终端中的光分路模块电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子中:所述传感光缆子系统包括光预处理模块、传感光缆和反射端;光预处理模块与传输光缆连接,传感光缆的一端连接在光预处理模块上,传感光缆的另一端为所述的反射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子中:所述光预处理模块包括2×2光纤耦合器I、2×2光纤耦合器II、光纤延迟线、光纤跳线I、光纤跳线II,所述光纤跳线I和光纤跳线II连接2×2光纤耦合器I和2×2光纤耦合器II,光纤延迟线制作在光纤跳线I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子中:所述振动传感光缆子系统呈现曲线分布在围栏上。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纤水下智能围栏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1.安全:本实用新型中在水下的部分全部由无源器件组成,不具有引起危险的物理基础,在工作时无电流通过,不辐射电磁波,也不受电磁干扰,不会产生漏电、短路、发热等现象,可长期在水中工作而不具有危险性。
2.绿色节能,低碳环保:本实用新型中仅在水面以上的监测终端需要低功率的电能供应,水下部分全部通过光纤器件和光缆传输光信号,能量损耗极小,可在水下长达数十公里的范围内无需外界能源供应而长期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个系统的简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监测终端的结构示意图的框图(其中实体箭头为光路方向,中空箭头为电路方向)。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光纤智能围栏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振动传感光缆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用于对振动源定位的频谱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个系统的简图,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中,整个系统包括监测终端10、传输光缆20和光纤智能围栏30,监测终端10位于水上,光纤智能围栏30位于水下,传输光缆20连接监测终端10和光纤智能围栏30,传输光缆20与监测终端10连接的一端位于水面上,传输光缆20与光纤智能围栏30连接的一端位于水面下。
另外,光纤智能围栏30也可以放在陆地上,放在水下与陆地上均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杰蜀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杰蜀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2145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