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橡胶过滤及成品一体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517057.X | 申请日: | 2013-08-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272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 发明(设计)人: | 黄永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淮北永进工贸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9B17/00 | 分类号: | B29B17/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35026 安徽省淮北市烈山***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橡胶 过滤 成品 一体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橡胶加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橡胶过滤及成品一体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废旧橡胶回收加工过程中需要橡胶过滤机对橡胶中的杂质给予清除后再用炼胶机压缩成品,这是分步进行加工,即第一步由橡胶过滤机将废旧橡胶过滤成条状;第二步由炼胶机对成条状的橡胶进行压缩成块状。由炼胶机对成条状的橡胶压缩成品是需要重新加热才能压缩成块,这极大地造成能源浪费;对废旧橡胶的过滤及压缩成品是由两台机器分步操作,这不但增加设备成本,挤占生产车间的场地,而且还需要多人操作,亦存在人力上的浪费,无疑是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作容易、节约能源、节省劳力且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橡胶过滤及成品一体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橡胶过滤及成品一体装置,包括橡胶过滤装置及成品切刀装置,所述橡胶过滤装置包括圆形橡胶条状出口及橡胶条状出口座,所述成品切刀装置包括支架、切刀、连杆及电机,所述橡胶过滤及成品一体装置设置有出料模块,出料模块的前端中部设置有与圆形橡胶条状出口相对应的圆形进料口,出料模块前端的周边设置有与橡胶条状出口座上设置的出口座螺栓孔相对应的模块螺栓孔;出料模块的后端中部设置有与圆形进料口连通的长条形的模块出口;所述支架固定于出料模块的下端及出料模块的后端。
所述长条形的模块出口与切刀平行。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橡胶过滤及成品一体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制作容易,省去了一台炼胶机,降低了企业设备购置费;同时也为生产车间节约了场地;因橡胶过滤机所生产出的条状橡胶直接进入出料模块后成型,免除了炼胶机对条状橡胶的加热程序,节约了能源;将废旧橡胶的过滤及压缩成型的两道工序集中在一台设备上操作,节省了人力,大大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橡胶过滤及成品一体装置结构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橡胶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出料模块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3出料模块A-A剖示图。
图中:1、橡胶过滤装置,2、成品切刀装置,3、圆形橡胶条状出口,4、橡胶条状出口座,5、支架,6、切刀,7、连杆,8、电机,9、出料模块,10、圆形进料口,11、出口座螺栓孔,12、模块螺栓孔,13、模块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橡胶过滤及成品一体装置包括橡胶过滤装置1及成品切刀装置2,橡胶过滤装置1包括圆形橡胶条状出口3及橡胶条状出口座4,成品切刀装置2包括支架5、切刀6、连杆7及电机8。
如图3、图4所示,橡胶过滤及成品一体装置设置有出料模块9,出料模块9的前端中部设置有与圆形橡胶条状出口3相对应的圆形进料口10,出料模块9前端的周边设置有与橡胶条状出口座4上设置的出口座螺栓孔11相对应的模块螺栓孔12;出料模块9的后端中部设置有与圆形进料口10连通的长条形的模块出口13;支架5通过螺栓固定于出料模块9的下端及出料模块的后端。长条形的模块出口13与切刀6平行。
将出料模块9的圆形出料口10与橡胶过滤装置1的圆形橡胶条状出口3对接后通过出口座螺栓孔11及模块螺栓孔12由螺栓固定;同时将支架5固定于出料模块9上,切刀6安装在支架5上的凹槽内,并依次将连杆7及电机8进行组装,电机8上的控制开关由脚踏板控制。当橡胶过滤装置1将废旧橡胶加工后通过圆形条状出口3被过滤出来的条状橡胶仍是有较高温度的粘稠状橡胶便直接进入出料模块9的圆形进料口10,进入圆形进料口19的粘稠状橡胶在橡胶过滤装置1内所产生的向外排出的压力下被挤进模块出口13端而成为扁平块状结构,再由切刀根据产品所设定的大小将从模块出口13所挤出的扁平块状的橡胶进行切割分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淮北永进工贸有限公司,未经淮北永进工贸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1705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终端设备充电方法和终端设备
- 下一篇:新能源工质相变电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