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中药制粒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17031.5 | 申请日: | 2013-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250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王秀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内蒙古民族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J3/06 | 分类号: | A61J3/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28000 内蒙***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药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药领域中一种制备药丸的机器。
背景技术
目前,药丸制粒机是小丸生产的主要设备,其已广泛应用于制药行业中。普遍的药丸制粒机一般都是使用两把搓丸刀,在两把搓丸刀的圆周上都加工了很多半圆弧槽,两把刀作相反方向的旋转运动,将经过它们中间的药条切断,挤进圆弧槽内,与此同时两把搓丸刀还要快速地作相反方向的直线运动,将留在圆弧槽内的药条段搓成圆形,然后成型的药丸再随着刀的转动落下,脱离搓丸刀。
这种制粒机在搓制药丸时很容易在两把搓丸刀的中心(即圆槽的中心)产生毛刺,一次成型达不到要求的圆度,影响到药丸的加工质量。而且这种制粒机制作完成后,需要另加设备进行烘干,不利于药丸的烘干处理,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中药制粒设备,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产生毛边的药丸的同时,直接可以进行烘干工序加工。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中药制粒设备,包括下模具、上模具及推动装置,所述下模具包括下底座和下半球形凹槽,所述下半球形凹槽设置在下底座上;所述上模具包括上底座、上半球形凹槽及管道,所述上半球形凹槽设置在上底座上,所述上半球形凹槽顶部和管道连接,所述管道另一端和储药槽连接;所述推动装置包括推动板和推动柱,所述推动板设置在储药槽上方,所述推动板还设置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上设置有阀门,所述推动板通过推动柱上下移动;所述下模具下面为传送带,传送带一侧设置有拱门形烘干箱。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上下模具接触面平整,制粒过程中不出现毛刺现象,而且制粒结束后下模具直接进烘干箱进行烘干工序,烘干结束后,药丸直接下模具取下即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上模具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下底座,2、下半球形凹槽,3、上底座,4、上半球形凹槽,5、管道,6、加料孔,7、烘干箱,8、储药槽,9、进料口,10、推动板,11、阀门,12、推动柱,13、传送带。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如图1、图2所示,下半球形凹槽2设置在下底座1上;上半球形凹槽4设置在上底座3上,上半球形凹槽4顶部和管道5连接,管道5另一端和储药槽8连接;推动板10设置在储药槽8上方,推动板10还设置有进料口9,进料口上设置有阀门11,推动板通过推动柱12上下移动。
通过进料口9加入药料后,关闭阀门11,推动柱12将推动板向下推动,药料通过加料孔6和管道5在上下半球形凹槽内形成药丸,然后上模具向上运动,下模具通过传送带13进入拱门形烘干箱7对药丸进行烘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内蒙古民族大学,未经内蒙古民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1703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