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增压型混凝土湿喷机粉状速凝剂添加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15160.0 | 申请日: | 2013-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599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23 |
发明(设计)人: | 王丽萍;樊留勤;阴盛;刘治国;王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丽萍 |
主分类号: | E21D11/10 | 分类号: | E21D11/10 |
代理公司: | 郑州金成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21 | 代理人: | 郭增欣 |
地址: | 450053 河南省郑州市惠***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增压 混凝土 湿喷机 粉状 速凝剂 添加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速凝剂添加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增压型混凝土湿喷机粉状速凝剂添加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道路交通建设和矿产建设的快速发展,施工单位需要挖掘各种各样的隧道,而隧道顶部的支护和加固成为施工的难点和重点,特别是不易快速涂抹混凝土,采用人工涂抹混凝土费工、费时、效率低。针对这种情况,人们研制出一些混凝土湿喷机,混凝土湿喷机使用的速凝剂有液体的,也有粉状的,液体速凝剂气味大,工作环境恶劣,另外还存在成本高的不足,粉状速凝剂成本低且工作环境好,但是粉状速凝剂的添加设备存在以下不足:1、粉状速凝剂的密实度不足,不能抗住一定高压气体的冲击;2、粉状速凝剂与处于旋转中的锥型螺旋轴挤压,产生了大量的摩擦热能,该摩擦热能容易造成添加装置损坏,影响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设计合理、使用方便、能够增加粉状速凝剂密实度且降低螺旋推进器摩擦热量的增压型混凝土湿喷机粉状速凝剂添加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增压型混凝土湿喷机粉状速凝剂添加装置,含有锥形螺旋推进器,所述锥形螺旋推进器由外壳和螺旋轴构成,所述外壳的尾端内腔为锥形,所述螺旋轴上设置有螺旋叶片,所述螺旋叶片的尾端直径为渐小型,且与所述外壳的尾端内腔相匹配,所述外壳的首端上部与下料斗连通,所述外壳的尾端与旋流器活动式连接,所述旋流器的尾端设置有喷料管,所述外壳的尾部外壁上设置有夹层腔,所述夹层腔一侧腔壁上设置有进气管,其另一侧腔壁通过气管与所述旋流器连通。
所述旋流器含有管状本体,所述管状本体的外圆表面上设置有夹层密封腔,所述夹层密封腔中设置有螺旋隔断片,使夹层密封腔内形成螺旋气流通道,所述螺旋气流通道的前端与所述气管连通,所述螺旋气流通道的尾端通过排气孔与所述管状本体的锥形中心孔连通。所述气管沿所述螺旋气流通道的切线方向设置,所述排气孔沿所述管状本体的锥形中心孔的切线方向设置。所述管状本体后端设置有后接头,所述后接头与所述喷料管连接。所述外壳的首端下部与固定架连接,所述螺旋轴通过传动机构与动力机构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能够给混凝土喷射机添加粉状速凝剂,改善了施工环境,降低了施工费用,提高了经济效益,另外在螺旋轴外壳上制作成一个夹层腔,让高压气体从夹层腔中通过,这样大量的热能就会被高压气体带走,从而起到降温的作用。
2、本实用新型旋流器内设置有螺旋气流通道,能够改变气流的运动方向,便于从切线方向进入,提高了旋流效果。
3、本实用新型旋流器和螺旋轴外壳上的夹层腔通过气管连通,高压气体既对螺旋轴降温,又吹动粉状速凝剂向前运动,一气两用,降低使用成本。
4、本实用新型采用锥形螺旋推进器,外壳的尾端内腔为锥形,在螺旋叶片的作用下,粉状速凝剂被压实,提高抗冲击能力。
5、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使用方便、能够增加粉状速凝剂密实度且降低螺旋推进器摩擦热量,其适用范围广,易于推广实施,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增压型混凝土湿喷机粉状速凝剂添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参见图1,图中,1-后接头,2-排气孔,3-夹层密封腔,4-螺旋隔断片,5-管状本体,6-气管,7-外壳,8-夹层腔,9-下料斗,10-螺旋轴,11-螺旋叶片,12-传动机构,13-动力机构,14-固定架,15-进气管。
增压型混凝土湿喷机粉状速凝剂添加装置含有锥形螺旋推进器,其中:锥形螺旋推进器由外壳7和螺旋轴10构成,外壳7的尾端内腔为锥形,螺旋轴10上设置有螺旋叶片11,螺旋叶片11的尾端直径为渐小型,且与外壳7的尾端内腔相匹配,外壳7的首端上部与下料斗9连通,外壳7的尾端与旋流器活动式连接,旋流器的尾端设置有喷料管,外壳7的尾部外壁上设置有夹层腔8,夹层腔8一侧腔壁上设置有进气管15,其另一侧腔壁通过气管6与旋流器连通。
旋流器含有管状本体5,管状本体5的外圆表面上设置有夹层密封腔3,夹层密封腔3中设置有螺旋隔断片4,使夹层密封腔3内形成螺旋气流通道,螺旋气流通道的前端与气管6连通,螺旋气流通道的尾端通过排气孔2与管状本体5的锥形中心孔连通。
气管6沿螺旋气流通道的切线方向设置,排气孔2沿管状本体5的锥形中心孔的切线方向设置。管状本体5后端设置有后接头1,后接头1与喷料管连接(图中未画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丽萍,未经王丽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1516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