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效脱氮的串联式蚯蚓生态滤池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12621.9 | 申请日: | 2013-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029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发明(设计)人: | 汪龙眠;张毅敏;晁建颖;高月香;杨飞;陈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蒋海军 |
地址: | 21004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串联式 蚯蚓 生态 滤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设备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高效脱氮的串联式蚯蚓生态滤池。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未经控制治理的污水直接或间接排入水体,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使污染日益严重,其中氮的大量涌入引起河流、湖泊等水体的富营养化、藻华,因此,减轻氮污染及富营养化的压力迫在眉睫。蚯蚓生态滤池是一种强化生态技术的污水处理系统,它在法国和智利研究较多,并已开始应用于城市生活污水、食品工业和农业的有机废水处理。利用蚯蚓在觅食过程中上下活动,疏松滤料增强了滤层的通透性,利于有机物的降解,蚯蚓以滤床中的生物膜作为食料,实现了污泥的减量化和稳定化,解决了一般生物滤池中的堵塞问题,同时蚯蚓与硝化细菌等微生物之间存在协同生长,提高了系统的硝化作用。
通过对已有的文献检索可以发现,单一蚯蚓生态滤池系统处理污水的能力有限,虽然对污水中COD、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较高,但是对污水中总氮的去除率最高只有60%;采用多级蚯蚓生态滤池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研究,对污水中有机物和营养物质的去除率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与单极蚯蚓生态滤池相似,总氮的去除率也仅有26~62%,碳源不足导致后续反硝化无法顺畅进行。例如中国专利号:201120127203.9,公开日2011年12月28日,公开了一份名称为一种复合蚯蚓生态床的专利文件,该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合蚯蚓生态床。该复合蚯蚓生态床由进水管、布水箱、储水箱、填料框、蚯蚓土壤层、集水区组成。进水管位于布水水箱的上方,储水箱位于填料框一侧;分层填料框将填料分为四层,填料层自上而下被分成生物陶粒层、沸石层、无烟煤层和钢渣层,蚯蚓土壤层布置与填料的表面;布水箱位于出水导流管的下方;集水区由集水器和出水管组成,集水器位于生态复合床的底端,出水管连接集水器。该实用新型优点在于:与传统的生物滤池相比,污水在填料框内成潜流状态,有效增加了污水与填料和微生物及蚯蚓的接触时间;通过蚯蚓土壤层和布水箱的共同作用,使整个复合蚯蚓生态床能够自然通风复氧;复合蚯蚓生态床在有效的去除COD的同时,对氮、磷也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但是仍然存在对污水中COD、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较低、不易控制的问题。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单一蚯蚓生态滤池脱氮效果差及多种组合装置出现的蚯蚓生态滤池工艺复杂、氮去除率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效脱氮的串联式蚯蚓生态滤池,它通过在传统的串联式蚯蚓生态滤池间增设碳源调节池,有效提高污水中总氮的去除率,克服了单一蚯蚓生态滤池或者塔式蚯蚓生态滤池总氮去除率低的缺陷。
2、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高效脱氮的串联式蚯蚓生态滤池,包括一级蚯蚓生态滤池,还包括储水池、二级蚯蚓生态滤池、三级蚯蚓生态滤池和碳源调节池,所述的储水池与一级蚯蚓生态滤池的上端通过连接管道连接,并且所述的连接管道上还设置有第一水泵;所述的一级蚯蚓生态滤池与二级蚯蚓生态滤池之间通过连接管道连接;所述的二级蚯蚓生态滤池与碳源调节池之间、碳源调节池与三级蚯蚓生态滤池之间都通过连接管道连接;所述的储水池还通过连接管道与碳源调节池连接,并且储水池与碳源调节池之间的连接管道上还设有第二水泵。
优选地,所述的一级蚯蚓生态滤池和二级蚯蚓生态滤池、二级蚯蚓生态滤池和碳源调节池、碳源调节池和三级蚯蚓生态滤池之间都具有高度落差;所述的高度落差均为10~20cm之间。
优选地,所述的一级蚯蚓生态滤池、二级蚯蚓生态滤池、碳源调节池和三级蚯蚓生态滤池体积比为1:1:2:3。
优选地,所述的碳源调节池内还设置有搅拌器。
优选地,所述的一级蚯蚓生态滤池内还包括旋转布水管;所述的三级蚯蚓生态滤池的底部还包括出水管。
优选地,所述的一级蚯蚓生态滤池、二级蚯蚓生态滤池和三级蚯蚓生态滤池内自上而下均铺设有复合蚯蚓床、黄沙层、青石层和鹅卵石层,其中复合蚯蚓床是由陶粒、泥炭、锯末和赤子爱胜蚓按体积比6:6:2:1均匀混合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未经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1262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