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喷射水结构的吸淤头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510970.7 | 申请日: | 2013-08-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408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 发明(设计)人: | 曹湘波;郑捷;向宏;林鸣;赵宁;陈世明;李建峰;陈壮雄;胡银冬;曾祥云;韦杏静;赖盖文;刘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F3/92 | 分类号: | E02F3/92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韩国胜 |
| 地址: | 51023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喷射 结构 吸淤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下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喷射水结构的吸淤头。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清淤工程多属于浅水域低精度施工,对深水清淤的研究还不成熟,深水清淤设备比较少,清淤设备不能够满足日渐发展的水下工程需求多样化和较高的施工精度要求。
清淤多采用简易的吸淤头,或直接使用普通挖泥船清淤。这两种方法清淤效率低,功耗损失大,适用清淤工况范围小。清淤方式有垂直清淤和水平清淤,垂直清淤方式效率较高,功率损失小,但是容易对清淤基底造成破坏,适用于基底坚实或对基底无保护要求的清淤工程;水平清淤方式避免了对基底的破坏,但由于流体方向的突变,功率损耗大降低清淤效率,并且容易在吸淤头内部产生紊流,缩短了设备使用寿命。很多情况下,基底的淤泥往往结块太大,清淤时不利于吸取,传统上会另外采用喷射水装置深入基底,利用高压喷射水将淤泥击碎,再用吸淤头进行清淤。该方法需要另外采用喷射水装置,操作不是十分方便,高压喷射水操作和吸淤操作不能同步,工作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清淤效率高的具有喷射水结构的吸淤头。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喷射水结构的吸淤头,其包括:上部端口汇合至同一变形管、下部吸口朝向相反方向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组合形成“人”字形结构,且两流道下部吸口的开口端面与清淤基底垂直;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的交汇处中部通过挡板隔开,所述挡板与两流道上部端口的横截面垂直,并可旋转一定角度实现对两个流道进行遮挡;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下方分别设置有高压喷射水结构,所述喷射水结构的高压水出口与其上方的所述吸口的朝向相同。
其中,所述喷射水结构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下方的喷射水腔,每个喷射水腔上并列设置有多个喷头,每个喷头上开设喷射口,作为高压出水口;每个喷射水腔连接一根压力水管,由所述压力水管向所述喷射水腔引入高压水。
其中,所述喷射水结构的底部为平板结构。
其中,所述吸口上方设置有水平导向板,所述水平导向板与形成吸口的顶板相连。
其中,所述水平导向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与其垂直的护板,所述护板的第一直角边与所述水平导向板相连,所述护板的第二直角边与形成吸口的侧板相连,所述护板的斜边为弧形边。
其中,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下部形成吸口的顶板和底板分别为弧形板。
其中,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的横截面由两流道中部至吸口处逐渐增大。
其中,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从上部开始至吸口的横截面为四边形。
其中,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通过变形管交汇,所述变形管的一端开口为圆形,与外部吸泥管连接,另一端开口为四边形,与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的上部方管连接。
其中,所述变形管由四块三角卷板和四块三角板组成,所述三角卷板为由三角形板弯曲形成的表面为弧形的板,四个三角卷板的底边为弧形,形成与外部吸泥管连接的圆形接口;四块三角板底边与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交汇管道上端开口的四条边连接,三角板的其他两个边与三角卷板两个斜边连接。
(三)有益效果
上述技术方案所提供的具有喷射水结构的吸淤头,在吸淤头下方设计独立于流道的高压喷射水结构,两个流道分别对应设置高压喷射水结构,高压出水口设置在吸口下方,与吸口同向;清淤时,可以通过高压喷射水击碎淤泥,使吸口更容易吸淤,击碎与吸淤可以同时进行,大大提高了清淤效率,且结构简单紧凑;设有彼此相对独立的两个流道,可以有效避免吸淤时的紊流现象,既能高效清除淤泥又能保护清淤底面的结构;吸口的形状和大小设计满足能够以足够速度清淤又不破坏清淤底部结构;吸淤头能够在较疏松的底面进行清淤,清淤精度提高;另外,吸口上方的水平导向板阻挡吸淤头吸取上部密度较小的淤泥层,提高了清淤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喷射水结构的吸淤头的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喷射水结构的吸淤头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喷射水结构的吸淤头的立体图;
图4为图3中吸淤头的另一角度立体图。
其中,1:挡板;21:第一流道;22:第二流道;3:水平导向板;4:喷射水腔;5:喷头;51:喷射口;6:压力水管;7:吸口;9:变形管;10:三角板;11:三角卷板。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未经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1097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复合材料网架连接节点
- 下一篇:一种基坑预应力支撑系统中的应力支承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