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线圈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506636.4 | 申请日: | 2013-08-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978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15 |
| 发明(设计)人: | 俞素娣;林舟波;杨钧惠;奕金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仁栋电气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F27/28 | 分类号: | H01F27/28;H01F27/3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15336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浸式 配电 变压器 线圈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的线圈结构。
(二)背景技术
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绕组以三种方式散热:a、辐射b、对流c、传导。现有技术的油浸式配电变压器一般采用一个较宽的散热油道,如图1-5,即在某相邻两层绕组12之间周向设置一全油道11,油道的设计结构为瓦楞板或撑条帘,油隙尺寸为3.5~5.5。这类油道变压器油的对流效果很好,但由于瓦楞板以及撑条帘的纸板几乎布满在相邻层绕组之间,导致热传导的的效果较差,变压器温升的实测值往往高于理论计算值。
(三)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效率高的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线圈。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线圈,包括绕制在铁心上的绕组,相邻层绕组之间设置有绝缘纸,位于线圈长轴方向的两端的绕组为弧形部,位于线圈短轴方向的两端的绕组为直形部,位于线圈两端的弧形部分别设置有3道半油道。
作为优选,半油道为设置在相邻层弧形部绕组之间的撑条链,撑条链包括一条以上带状且间隔排列的撑条,撑条的两端分别粘接在两条胶带上形成所述的撑条链。
作为优选,每相邻半油道之间只间隔四分之一绕组层数,且线圈两端的半油道对称设置。
作为优选,撑条等间距排列,间距为18~22毫米,撑条的宽度为8毫米,厚度为2毫米,胶条宽度为10毫米。
将现有技术中的全油道设置成半油道,半油道设置在线圈的长轴两端的弧形部,分别设置三道,将线圈层数分成4部分,且对称设置,半油道为撑条链结构,即间隔排列的撑条粘接在胶条上。由于变压器油的渗透性很好,小油道也可以达到较好的对流。因为油道数量的增加,使热传导的能力大大加强,绕组最热点的温升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所以绕组的整体温升降低了。采用瓦楞纸板和撑条帘油道,油道中的纸板对散热面起了一定的阻隔作用。撑条链消除了这种阻隔,从而加强了散热面的有效作用。撑条的宽度尺寸为8毫米,间隔中心距为18~22毫米,是可以保证油道通畅又不致使撑条占有过多遮蔽散热面的最佳尺寸。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油道结构进行改进,使其不仅保证了较好的对流,而且增加了热传导性能。
(四)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的瓦楞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现有技术的撑条帘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撑条链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5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6-8所示,一种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线圈3,包括绕制在铁心上绕组,相邻层绕组之间设置有绝缘纸,位于线圈长轴方向的两端的绕组为弧形部2,位于线圈短轴的两端的绕组为直形部4,位于线圈两端的弧形部2分别设置有3道半油道1,线圈两端的半油道位置对称设置,即是3对,且将绕组层数分隔成均匀的4部分,即每相邻半油道之间只间隔四分之一绕组层数。半油道1为设置在相邻层弧形部绕组之间的撑条链5,撑条链5包括一条以上带状且间隔排列的撑条6,撑条6的两端分别粘接在两条胶带7上形成所述的撑条链。撑条6等间距排列,间距为18~22毫米,撑条6的宽度为8毫米,厚度为2毫米,胶条7宽度为10毫米。
将现有技术中的全油道设置成为三对半油道,半油道1设置在线圈的长轴两端的弧形部2,且半油道为撑条链结构,即间隔排列的撑条6粘接在胶条7上。由于变压器油的渗透性很好,小油道也可以达到较好的对流。因为油道数量的增加,使热传导的能力大大加强,绕组最热点的温升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所以绕组的整体温升降低了。采用瓦楞纸板和撑条帘油道,油道中的纸板对散热面起了一定的阻隔作用。撑条链消除了这种阻隔,从而加强了散热面的有效作用。撑条6的宽度尺寸为8毫米,间隔中心距为18~22毫米,是可以保证油道通畅又不致使撑条占有过多遮蔽散热面的最佳尺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仁栋电气有限公司,未经宁波仁栋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0663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