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飞行器级间分离起爆接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04331.X | 申请日: | 2013-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611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05 |
发明(设计)人: | 曾雅琴;苏晗;李岩;张志峰;范新中;于兵;胡勇;孙璟;任东鸿;王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64G1/64 | 分类号: | B64G1/64 |
代理公司: | 核工业专利中心 11007 | 代理人: | 李臻洋 |
地址: | 100076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飞行器 分离 起爆 接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飞行器级间分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飞行器级间分离起爆接头装置。
背景技术
线性分离装置广泛用于航天器和导弹的分离结构中,具有其连接刚度好、同步性和可靠性高等优点。导爆索分离装置是航天飞行器圆满完成飞行任务不可或缺的结构件之一,广泛应用于多级壳体的连接与分离。起爆接头是导爆索分离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柔性导爆索分离装置作为线性分离装置的一种,因其结构简单、安装操作方便、环境适应性高等优势广泛用于导弹的级间分离。
柔性导爆索分离装置是以柔性导爆索(MDF)作为分离动力源,完成壳体的切割,实现预定目标的分离。由于柔性导爆索分离装置具有可靠性高、同步性好、安全性好等优点,其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导弹和运载火箭上。柔性导爆索分离装置由保护罩、柔性导爆索(MDF)、分离壳体、连接件、起爆接头等组成。其中起爆接头主要是起定位、支撑导爆索末端和与起爆接头座和起爆器连接的作用。
但是,由于导爆索是线性分离装置的薄弱环节,其抗拉伸、抗剪切、抗磨性能较差,这就要求与其接触的起爆接头加工足够的过度圆角避免划损、间断导爆索。现有的起爆接头结构复杂,加工时需使用电火花等特种加工,工序繁复,生产周期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于加工,提高生产效率,导爆索装配更加可控、可靠,提高分离装置可靠性的分体式飞行器级间分离起爆接头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飞行器级间分离起爆接头装置,包括起爆接头、转接管、起爆接头座;
所述起爆接头座固定在飞行器壳体上,其内部设置有内螺纹;所述起爆接头为内部中空柱状结构,其上下两端均设置有外螺纹;所述转接管为内部中空的柱状结构,其下端内部设置有内螺纹;所述起爆接头的上端外螺纹与转接管下端的内螺纹配合连接;所述起爆接头的下端外螺纹与起爆接头座的内螺纹配合连接;
设置在飞行器壳体内的导爆索的端头沿着穿入所述起爆接头,并且该导爆索的端头与所述起爆接头的上端面齐平。
所述起爆接头为内部中空外部阶梯轴形结构,其包括大外径轴段和小外径轴段,所述大外径轴段外表面设置有外螺纹。
所述小外径轴段与大外径轴段之间设置有第一六方,该第一六方与所述小外径轴段和大外径轴段一体式连接。
所述第一六方的两个相邻外表面之间开设有通透的第一保险孔。
所述大外径轴段外端面与起爆接头的内部中空结构之间设置有过度圆角。
所述转接管为内部中空的柱状结构,其下端内部设置有内螺纹,所述起爆接头的小外径轴段的外螺纹与转接管一端的内螺纹配合连接;所述起爆接头的大外径轴段通过外螺纹与起爆接头座内部的内螺纹配合连接。
所述转接管上端外表面设置有第二六方。
所述第二六方的两个相邻外表面之间开设有通透的第二保险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采用分体设计,对起爆接头过渡圆角的加工可以避免采用电火花特种加工,采用车床加工,大大缩短加工周期,降低了加工难度。
(2)导爆索装配更加可控、可靠。
(3)本发明将传统的起爆接头一次安装改进为两次安装,更加容易切割导爆索端头,同时使导爆索安装状态更加可控,提高分离装置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飞行器级间分离起爆接头装置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飞行器级间分离起爆接头装置的起爆接头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飞行器级间分离起爆接头装置的起爆接头的正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飞行器级间分离起爆接头装置的转接管侧视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飞行器级间分离起爆接头装置的转接管正视图;
图中:1-过渡圆角,2-第一六方,3-第一保险孔,4-外螺纹,5-内螺纹,6-第二保险孔,7-第二六方,8-第三六方,9-导爆索,10-起爆接头座,11-起爆接头,12-转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种飞行器级间分离起爆接头装置,包括起爆接头11、转接管12、起爆接头座10;
所述起爆接头座10固定在飞行器壳体上,其内部设置有内螺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未经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0433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螺丝分装机
- 下一篇:农用无人飞行器喷洒系统与复合式机身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