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立式管道自吸泵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04138.6 | 申请日: | 2013-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947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15 |
发明(设计)人: | 吴永旭;田建峰;钟晓亮;邱福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东方泵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9/02 | 分类号: | F04D9/02;F04D15/00;F04D29/42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4 | 代理人: | 陈学雯 |
地址: | 201906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立式 管道 吸泵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道泵,特别涉及一种立式管道自吸泵组。
背景技术
立式管道离心泵的基本构造是由六部分组成的分别是叶轮,泵体,泵轴,电机,泵盖,密封环。
立式管道离心泵在工作前,泵体和进水管必须罐满水形成真空状态,当叶轮快速转动时,叶片促使水很快旋转,旋转着的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从叶轮中飞去,泵内的水被抛出后,叶轮的中心部分形成真空区域。
ISG单级单吸立式管道离心泵,是科技人员联合国内水泵专家选用国内优秀水力模型,采用IS型离心泵之性能参数,在一般立式泵的基础上进行巧妙组合设计制造,同时根据使用温度、介质的不同在ISG型立式管道离心泵的基础上派生出热水管道泵、高温管道泵、腐蚀性化工泵、油泵等系列产品,ISG管道泵具有高效节能、嗓音低、性能可靠等优点。
普通自吸泵通常采用圆环形压出室,而且压出室与容积腔体铸造成一体,通过气液混合实现自吸,运行过程中水力损失大,因此效率偏低,运行噪音大,占用空间大;也有部分用户使用泵吸入口加引流灌、底阀的方式,使泵工作时造成很大的水力损失而且投入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工作效率高、成本低的一种立式管道自吸泵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立式管道自吸泵组,包括底座以及安置在底座上的立式管道离心泵,所述立式管道自吸泵组还包括吸入室弯管、真空破坏阀、逆止阀、内循环管、电动压力控制阀以及压出室弯管,所述吸入室弯管设置在立式管道离心泵的入口处,所述真空破坏阀设置在吸入室弯管的顶部,并与立式管道离心泵共用电源;所述压出室弯管设置在立式管道离心泵的出口处,所述逆止阀设置在压出室弯管的顶部;所述立式管道离心泵泵盖处设有第一内循环接口,所述压出室弯管的侧边设有第二内循环接口,所述第一内循环接口和第二内循环接口通过内循环管相连接;所述电动压力控制阀设置在内循环管的中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入室弯管为S型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出室弯管为L型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出室弯管的底部通过管路支脚与底座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采用立式管道离心泵进行改造,其密封采用机械密封,实现了无泄漏,对比其它方式自吸泵,效率更高成本低。
2.本实用新型可广泛应用于远距离输水、市政、环保、农业灌溉、民用建筑等各领域。
3.本实用新型立式管道自吸泵组的工作效率比原有自吸泵工作效率有大幅度提高,节约了能源,降低了生产成本和运行成本。
4.本实用新型采用立式管道离心泵进行改造,开发生产成本低且结构简单,维修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数字和字母所表示的相应部件名称:
10、底座 20、立式管道离心泵 30、吸入室弯管 40、真空破坏阀 50、逆止阀 60、内循环管 70、电动压力控制阀 80、压出室弯管 90、第一内循环接口 100、第二内循环接口 110、管路支脚。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立式管道自吸泵组,包括底座10以及安置在底座10上的立式管道离心泵20,底座10为立式管道离心泵提供支持,使其工作时稳定性更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东方泵业(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东方泵业(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0413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