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避震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03777.0 | 申请日: | 2013-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886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9 |
发明(设计)人: | 杭林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市胜能弹簧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9/06 | 分类号: | F16F9/06;F16F9/32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张惠忠 |
地址: | 215009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避震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避震器,属于五金配件领域。
背景技术
传统的避震器件,无论是金属弹簧或气压弹簧式,都存在无法自由调节行程的缺点,一般都需要比较复杂的结构或者是改变避震器件轴杆的长度,金属弹簧的长度或者是气压弹簧气室管材的长度来实现改变行程的目的,这些方法都比较复杂而且实施难度大,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方法实现的:
一种避震器,所述避震器包括互相套接的外管和内管、油室、气室、隔断活塞;
所述外管为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硬质管,所述内管为两端封闭其中一端封闭口开设有小孔的硬质管,所述内管设置有小孔的一端朝向外管封闭端底部通过开口端插入到外管内,所述油室、气室通过隔断活塞连接设置在内管内部;
所述气室包括外管连杆、气室主活塞、气嘴,所述外管连杆为中空管状体,所述外管一端连接到外管封闭端底部,所述外管另一端穿过所述小孔与设置在内管内部的气室主活塞连接,所述气室主活塞上设置有通孔,所述气室主活塞、隔断活塞与内管内壁组成气室,所述气室通过所述互相连接的通孔、外管连杆以及气嘴和环境连通;
所述油室包括油室活塞、注油嘴,所述油室活塞与隔断活塞固定连接,所述注油嘴设置在不设置有通孔的内管封闭端,所述油室活塞与内管不设置有通孔的内管封闭端以及内管壁组成油室,所述油室内灌注有液压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创新,所述气室主活塞、隔断活塞、油室活塞均为铝合金材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创新,所述油室内部,内管封闭端与油室活塞之间设置有弹簧。
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内管内部设置气室、油室实现对冲击的缓冲,因为油室内液压油的不可压缩性,通过改变油室内液压油的体积,改变油室在内管内部所占据的空间来改变气室容量,从而达到改变避震器有效行程的目的。
2.本实用新型通过铝合金的活塞取代传统的塑胶质活塞使之具有更大的耐用度。
3.为了防止对液压油进行灌注时因为气室的压力将液压油从油室迅速压出,本实用新型在油室内设置了一个负压弹簧,来平衡气室和打开状态下油室两者之间的压力差,防止液压油的喷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避震器,所述避震器包括互相套接的外管8和内管9、油室1、气室7、隔断活塞4;
所述外管8为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硬质管,所述内管9为两端封闭其中一端封闭口开设有小孔的硬质管,所述内管9设置有小孔的一端朝向外管8封闭端底部通过开口端插入到外管8内,所述油室1、气室7通过隔断活塞4连接设置在内管9内部;
所述气室7包括外管8连杆6、气室7主活塞5、气嘴10,所述外管8连杆6为中空管状体,所述外管8一端连接到外管8封闭端底部,所述外管8另一端穿过所述小孔与设置在内管9内部的气室7主活塞5连接,所述气室7主活塞5上设置有通孔,所述气室7主活塞5、隔断活塞4与内管9内壁组成气室7,所述气室7通过所述互相连接的通孔、外管8连杆6以及气嘴10和环境连通;
所述油室1包括油室活塞3、注油嘴2,所述油室活塞3与隔断活塞4固定连接,所述注油嘴2设置在不设置有通孔的内管9封闭端,所述油室活塞3与内管9不设置有通孔的内管9封闭端以及内管9壁组成油室1,所述油室1内灌注有液压油;
所述油室1内部,内管9封闭端与油室活塞3之间设置有弹簧。
使用时首先根据内管有效长度和内管宽度根据所需要的行程在油嘴内灌注液压油,灌注完毕后密封注油嘴,之后通过气嘴对避震器进行加压,气压根据实际工况进行确定,在内管完全伸出且达到预定气压值后,停止加压封闭气嘴,因为油室内液压油的不可压缩性,通过改变油室内液压油的体积,改变油室在内管内部所占据的空间来改变气室容量,从而达到改变避震器有效行程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市胜能弹簧五金制品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市胜能弹簧五金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0377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