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测量三体船振动附连水质量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03211.8 | 申请日: | 2013-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585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李营;李晓彬;魏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G19/00 | 分类号: | G01G19/0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崔友明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测量 三体船 振动 水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测量三体船振动附连水质量的装置。
背景技术
三体船是一种瘦长的船体,三个船体共享一个主甲板和上层结构,一般两侧船体较小,称为片体,中间的船体称为主体。三体船由于水动力特性好,甲板面积大等优点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由于船体与传统船体结构形式差异较大,不能直接用单体船的经验公式估算三体船的振动附连水质量,给三体船振动响应预报带来了困难。
现有的解决方案是将船体等效成圆柱体,利用刘易斯公式对附连水质量进行估计,在计算船体振动响应时,将这部分质量加到结构湿表面,然后开展模态计算,计算得出船体结构的固有频率。该方案将船体等效为圆柱体,对单体船还比较适用,但三体船结构特殊,增加了两个片体后对附连水影响较大,采用原有方式无法准确预测船体振动附连水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测量三体船振动附连水质量的装置,其结构简单、测量结果准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测量三体船振动附连水质量的装置,包括三体船模型、支架、支撑横梁、激振器、测量装置和信号处理系统,所述三体船模型固定在所述支架上,所述激振器和测量装置安装在所述支撑横梁上,所述激振器、测量装置与所述信号处理系统连接,所述支架通过上部构件与所述激振器连接,所述激振器带动所述三体船模型振动,所述测量装置三体船模型的检测力信号和加速度信号。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测量三体船振动附连水质量的装置中,所述三体船模型包括主体、主支撑杆、辅支撑杆、分设在所述主体两侧的两个片体,所述主支撑杆的一端通过主体连接构件与所述主体连接,主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辅支撑杆可伸缩连接,所述辅支撑杆的一端通过片体连接构件与所述片体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测量三体船振动附连水质量的装置中,所述主体连接构件通过螺帽与所述主体连接,所述片体连接构件通过螺帽与所述片体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测量三体船振动附连水质量的装置中,所述测量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阻抗头、电荷放大器和采集器,所述阻抗头与所述上部构件连接,所述采集器与所述信号处理系统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测量三体船振动附连水质量的装置中,所述激振器还与功率放大器连接,所述功率放大器与所述采集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测量三体船振动附连水质量的装置中,所述主体的外部设有主体固定圆环,所述片体的外部设有片体固定圆环。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测量三体船振动附连水质量的装置中,所述支架的底部设有配重块。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使用权利要求1中的实验装置测量三体船附连水质量的实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称重得到干模态三体船模型的质量M1;
S2、将三体船模型安装在支架上,支撑横梁固定在水池的池壁,将三体船模型没入水中;
S3、开启激振器,三体船模型在水中振动;
S4、通过测量装置检测整体试件振动时的加速度A2和驱动力F2;
S5、拆除三体船模型,重复所述步骤S3和S4,得到拆除三体船模型后的整体试件的加速度A2和驱动力F2;
S6、计算得到三体船模型振动时的附连水质量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测量三体船振动附连水质量的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测量整体试件在水中振动时的力和加速度信号,计算出三体船模型湿模态质量,与干模态质量相减,得到附连水质量;本实用新型装置结构简单,测量结果准确。
2、本实用新型能利用相对较为简单的装置,准确测量出三体船的附连水质量,并能通过调节主片体连接构件,考察片体不同形状、不同距离、不同相对位置对附连水的影响,为预测三体船振动特性提供了依据。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测量三体船振动附连水质量的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侧视图;
图4是三体船模型的侧视图;
图5是图4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测量三体船振动附连水质量的装置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0321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石墨烯薄膜的转移方法
- 下一篇:一种导电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