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锥形血管的血管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01380.8 | 申请日: | 2013-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250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发明(设计)人: | 申祥;王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F2/915 | 分类号: | A61F2/915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汪旭东 |
地址: | 212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锥形 血管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经皮穿刺血管成形术治疗血管阻塞的球囊扩张式血管支架,属于医疗器械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已经成为危及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中很大一部分为心血管狭窄引起的冠心病。目前冠心病的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三大类。采用药物治疗的方法往往时间周期长、见效慢、副作用大,容易产生对药物的依赖性;外科手术则对病人产生永久性的伤害;而基于医用血管支架的介入性治疗方法由于其微创伤和高效性,成为目前治疗血管狭窄引起的冠心病的一种新型方法。
支架介入术是将压握在球囊上的支架输送到血管狭窄处,支架在球囊的扩张下扩张狭窄处的血管,从而起到支撑血管、恢复血流畅通的作用。目前市场上的血管支架有多种结构形式,这类传统血管支架的共同特点是:1.血管支架膨胀后的形状都为圆柱状,;2.血管支架支撑环的筋宽保证不变;3.血管支架支撑环的波高保持不变。但由于人体血管的内径不是固定不变的,甚至在有些地方变化很大,例如颈动脉、股动脉、冠状动脉的左前降支等沿血管的轴向方向是渐缩的,即呈锥形形状,临床上多采用传统不变径的圆直血管支架去扩张锥形血管狭窄部位,除了使血管支架的贴壁性能达不到预期效果外,还会过度扩张锥形血管的远端,造成血管壁的损伤,从而引发血管再狭窄的发生。此外,支架在膨胀初期由于端部受力环境较中间部分恶劣,而先于中间部分发生塑性变形,即先行向外膨胀,使得支架在膨胀的瞬间出现哑铃状结构,这种瞬间支架两端先翘起的过程,也会对靠近支架端部的血管壁造成刮擦损伤,造成支架植入后血管再狭窄的隐患。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使支架能够更好地与锥形血管进行柔性匹配,并进一步降低支架植入后血管再狭窄的几率,特提出一种适用于锥形血管使用的血管支架的技术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用于锥形血管的血管支架,适用于人体血管直径沿血管轴向方向发生变化的场合,使血管支架与人体血管贴壁性能得到改善,减少血管支架在植入过程中对血管壁的损伤,提高治疗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适用于锥形血管的血管支架,由若干组支撑环和连接在每相邻两组支撑环之间的连接单元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组的支撑环由若干形状相同的单元波组成,从所述血管支架左端的第一组支撑环开始,沿所述血管支架的轴向方向每相邻两组支撑环的波高h呈递减趋势排列,这种结构使得支撑环的展开周长由左端向右端渐进变小,以适应锥形血管轴向渐细的结构特点。
优选的,所述血管支架从左端第一组支撑环开始,沿所述血管支架的轴向方向每一组支撑环的波高h是与其右端相邻一组支撑环波高的1.20-1.50倍。
上述方案中,所述连接单元的形状为直线形、S形、V形、M型中的任意一种形状。
上述方案中,从所述血管支架左端的第一组支撑环开始,沿所述血管支架的轴向方向每相邻两组支撑环的筋宽L呈递增趋势排列,由于筋宽和扩张支架的压力成正相关,即在扩张直径一定的情况下,筋宽越大需要的扩张压力就越大。反言之,在给定相同扩张压力的情况下,筋宽小的波形环比筋宽大的波形环扩张获得的直径就会大,这样就既有利于支架扩张后锥形形状的形成,也有利于克服支架右端先于中间部位扩张开来,即防止支架右端哑铃现象的出现。)。
优选的,所述血管支架从左端第一组支撑环开始,沿所述血管支架的轴向方向每一组支撑环的筋宽L是与其右端相邻一组支撑环筋宽的0.60-0.90倍。
上述方案中,每相邻两组支撑环之间的连接单元的筋宽w保持不变,轴向长度r等于所连接的两个支撑环波高的平均值,这种结构有利于提高支架轴向柔顺性,顺利通过弯曲血管达到病变部位。这是由于支架的柔顺性主要取决于连接单元,而连接单元的筋宽是影响柔顺性的重要参数,通常是筋宽越小柔顺性会越好,所以使连接单元筋宽保持恒定的比较小的值有利于提高支架轴向柔顺性,本实用新型为了保持支架的柔顺性和支架整体的结构协调,将每相邻两组支撑环之间的连接单元的筋宽w保持不变,轴向长度r等于所连接的两个支撑环波高的平均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0138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