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掘进机的臂铲式收料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00516.3 | 申请日: | 2013-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527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26 |
发明(设计)人: | 谢苗 | 申请(专利权)人: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C35/20 | 分类号: | E21C35/20 |
代理公司: | 沈阳东大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1109 | 代理人: | 梁焱 |
地址: | 123000***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掘进机 臂铲式收料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掘进设备技术领域,是涉及一种用于掘进机的臂铲式收料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煤矿用掘进机的铲板部(铲板部包括掘进机铲板7和星轮机构8)主要用于装载煤岩,铲板部在截割部的下方,截割下来的煤岩落至掘进机铲板7上或掘进机铲板7前方,然后再由掘进机铲板7上的星轮机构8进行装运。由于铲板部宽度比巷道宽度要窄一些,这样截割下来的煤岩大部分会落在掘进机铲板7的装载区域内,还有一部分散落在铲板部的两侧,无法有效装运,从而造成煤岩装载不彻底,铲板部两侧的煤岩需要靠调整掘进机来装运或人工辅助装运,清理铲板部两侧煤岩严重影响采掘进度,费时费力。
现有的安装在掘进机两侧的收料装置只能做水平方向动作,不能灵活运动,收料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掘进机的臂铲式收料装置,其实现了对掘进机铲板部两侧煤岩的自动有效装运,无需人工辅助装运,装载彻底,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装载效率和掘进速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掘进机的臂铲式收料装置,包括底座,底座上固定有摆臂油缸,摆臂油缸一端与底座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铰耳的一端相连接,第一铰耳的另一端与拉臂油缸的一端相铰接,拉臂油缸的另一端与连接臂相铰接;所述摆臂油缸与第一铰耳相连接的一端和/或第一铰耳与连接臂的一端相铰接,连接臂另一端与收料铲斗的外侧壁相铰接;拉铲油缸的一端与连接臂相铰接,另一端与收料铲斗的外侧壁相铰接;所述拉臂油缸、拉铲油缸分别设置在连接臂的内、外两侧,所述连接臂能够绕其与摆臂油缸和/或第一铰耳的铰接处旋转,所述收料铲斗能够绕其与连接臂的铰接处旋转。
所述连接臂能够绕其与摆臂油缸和/或第一铰耳的铰接处旋转-30°~75°。
所述收料铲斗能够绕其与连接臂的铰接处旋转-45°~45°。
所述摆臂油缸采用摆动油缸,摆臂油缸缸筒与底座相连接,摆臂油缸活塞杆与第一铰耳相连接。
所述拉臂油缸和拉铲油缸均采用伸缩式油缸。
所述拉臂油缸缸筒与第一铰耳相铰接,拉臂油缸活塞杆与连接臂相铰接。
所述拉铲油缸缸筒与连接臂相铰接,拉铲油缸活塞杆与收料铲斗的外侧壁相铰接。
在所述摆臂油缸与第一铰耳相连接的一端上和/或第一铰耳上设置有第二铰耳,所述摆臂油缸与第一铰耳相连接的一端和/或第一铰耳与连接臂的一端通过第二铰耳相铰接。
所述收料铲斗设置为前窄后宽,且在所述收料铲斗的底部边缘和前部前沿上均设置有收料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摆臂油缸活塞杆的旋转、拉臂油缸活塞杆和拉铲油缸活塞杆的伸缩,改变收料铲斗上下、左右的摆动角度和收料铲斗与掘进机铲板之间的距离,从而改变收料量,动作灵活,可以进行无死角收料,更好的适应不同的工况。
2、本实用新型可实现对掘进机铲板两侧煤岩的自动有效装运,而不必在巷道中反复的通过调整掘进机的位置来实现,也无需人工辅助装运;装载彻底,效率更高,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装载效率和掘进机掘进速度。
3、在掘进机不需要进行掘进工作时,通过调节本实用新型装置的摆臂油缸的旋转角度、拉臂油缸和拉铲油缸的伸缩量,可以使本实用新型装置收缩在掘进机铲板两侧的空间内,不增加现有掘进机铲板宽度,不影响掘进机的正常调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掘进机的臂铲式收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摆臂油缸活塞杆、第一铰耳及第二铰耳连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收料铲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仰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掘进机的臂铲式收料装置与掘进机铲板部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底座,2--摆臂油缸,21--摆臂油缸缸筒,22--摆臂油缸活塞杆,221--第二铰耳,222--第一铰耳,3--连接臂,31--连接臂内铰耳,32--连接臂外铰耳,4--拉臂油缸,5--拉铲油缸,6--收料铲斗,61--第三铰耳,62--第四铰耳,63--收料齿,7—掘进机铲板,8—星轮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未经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0051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