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应答器天线安装座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00210.8 | 申请日: | 2013-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064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斌;臧兰兰;钟恩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1/12 | 分类号: | H01Q1/12 |
代理公司: | 大连万友专利事务所 21219 | 代理人: | 王发 |
地址: | 116022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应答器 天线 安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铁车辆通讯设备技术领域,尤其实际应答器天线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为了地铁车辆行驶信号的传达,列车信号供应商在车体下部设置应答器天线,其作用是沿轨道发送一个恒定激活信号给应答器,并且当应答器回应时接收应答器的信号,由于应答器天线安装定位要求比较高:垂向定位时需考虑全运行情况下,包括车轮直径公差、轮缘磨损、空簧损坏、车体挠度、车辆负载变化、制动和加速时动态效应;纵向定位时应确保应答器天线距列车前端的距离在一个很小的公差范围内,以减少应答器天线在设定并记录列车前端坐标时所造成的误差。同时在满足设备无金属区要求的同时安装座需要具有较高的机械稳定性及安装面平整度。
目前固定在车体上的应答器天线安装座多采用不可调的焊接吊架结构,即在牵引梁下盖板上焊接由四根立梁承载的固定支架,通过螺栓将设备与支架连接,如图1所示。
这种应答器天线安装座结构很难保证与牵引梁下盖板斜面的贴合度,用两根相对独立的安装吊梁无法满足设备安装面平整度的要求,由于应答器天线外壳为石棉材料,相对较脆,如果安装面不平整很容易在紧固螺栓时出现裂纹;此种结构骨架相对单薄,焊接后容易产生变形,从而导致安装误差相对较大;同时由于安装座的垂向不可调性,在与斜面配合时纵向和垂向的尺寸很难同时保证,而且在列车特殊运行条件下(轮缘磨损达到最大、空气簧泄露时)偏离设备理论安装区域,导致信号传输不准确。
应答器天线安装座定位位置与车钩操作预留空间接近,由于安装座采用不可拆卸的整体结构,导致在头车车钩安装及拆卸时操作空间狭小,给车钩的安装维护带来一定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简单、可调节的应答器天线安装座。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应答器天线安装座,包括与车体底架相焊接的固定吊板,固定吊板上连接有吊挂装置,吊挂装置包括与固定吊板相连接的安装吊板,安装吊板下方固连有安装平板,安装平板下方固定有应答器天线,固定吊板和安装吊板之间设有竖直位置调节机构。
竖直位置调节机构如下,固定吊板设有竖直方向等间距排列的圆形吊装孔,安装吊板设有竖直方向等间距排列的圆形安装孔,各吊装孔间距及各安装孔间距分别为15mm及20mm,或者为20mm及15mm,固定吊板和安装吊板通过螺栓相紧固。
固定吊板为两个呈H型的筋板构成,H型的两个上臂焊接与车体底架,H型的两个下臂上设置吊装孔,两个固定吊板之间设有支撑筋板,固定吊板边缘折弯,呈U型横截面。
安装吊板包括四个立板,立板上设置安装吊孔,两个立板之间设有连接板。
安装平板上设有长槽,与应答器天线上的安装孔相适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满足设备安装要求的基础上提供了一种简单的可调节的安装方式,此种结构调节间距小、调节范围广、可操作性强、机械稳定性好、定位容易、易于安装调整、可实现单人操作,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采用垂向可调的分体式结构,减小安装误差,满足列车全运行条件下的应答器天线定位要求;结构的机械稳定性好,结构刚度及强度满足设备工作状态的要求;设备安装面使用整块钢板保证安装平整度;解决了以往应答器天线安装座定位难、安装偏差大的问题,并提高生产效率,组焊及安装都仅需一人操作;解决了以往整体式应答器安装座造成的头车车钩安装维护空间狭小问题,结构更加合理。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应答器天线安装座方式。
图2为采用长圆孔螺栓的竖直位置调节机构。
图3为采用齿条和螺栓配套连接方式的竖直位置调节机构。
图4为采用不等间距螺栓安装孔方式的竖直位置调节机构。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固定吊板,2-安装吊板,21-连接筋板,3-安装平板,31-长槽,6-应答器天线,8-牵引梁下盖板,9-防松齿条,91-紧固件,92-弹性防松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车体底架下方焊接固定吊板1,固定吊板1与安装吊板2相连接,并且两者之间设有竖直位置调节机构,安装吊板2下方固连有安装平板3,安装平板3下方固定应答器天线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0021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