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动力电池舱的布置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97897.4 | 申请日: | 2013-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499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26 |
发明(设计)人: | 李仲奎;郝全义;阳奕鹏;张冬冬;姜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汽车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04 | 分类号: | B60K1/04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俞鸿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动力电池 布置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驱动汽车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动力电池舱的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根据整车布置的需要,将动力电池布置于行李箱底部,相应的,后地板需要设计成带有电池舱的结构。电池舱结构的设计,要考虑到燃油箱和排气管的布置,行李箱的容积,工艺可行性,以及后地板骨架的结构强度和汽车后部的碰撞性能,如何设计电池舱结构,将这几项要求都能兼顾是目前面临的技术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汽车动力电池舱的布置结构。该结构不仅具有较大的容积,同时综合考虑了电池舱与排气管之间的距离,使整体结构设计合理,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为实现此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汽车动力电池舱的布置结构,包括后地板,后地板底部连接有排气管,后地板后部设有电池舱,电池舱中固定有电池包,排气管设置于电池舱的底板下方,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舱的底板包括下底板和侧底板,侧底板的底面与下底板的两侧侧面固定连接,侧底板的顶面与第一侧板的底面固定连接,下底板的另外两侧侧面与第二侧板的底面固定连接,第二侧板的两侧侧面与侧底板和第一侧板固定连接,侧底板与排气管之间的最小间隙不少于80mm。
进一步地,所述侧底板和第一侧板之间存在一定夹角,且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侧底板均与水平面呈一定夹角。
进一步地,所述电池包的两侧侧壁连接有支撑板,支撑板上开有螺栓 过孔,所述电池舱两侧设有固定支架,固定支架上开有与螺栓过孔相对应的螺纹孔,螺栓穿过螺栓过孔与螺纹孔配合固定。
更进一步地,所述电池包的两侧侧壁上分别连接有三块支撑板,支撑板的两侧开有螺栓过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后地板后部设计电池舱,电池舱左右方向在保证左右边纵梁位置的情况下尽量向两边扩,直到侧部与边纵梁搭接在一起;动力电池前后方向上,前方接近于后地板前横梁,后方尽量远离后围,达到扩大吸能空间的目的。考虑到动力电池单体的方体结构,在制造工艺允许的情况下动力电池舱尽量设计成有棱角的盒状结构,为了让出排气管的布置空间,电池舱底部的两侧设计成向上倾斜状结构。总体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工艺实现容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电池舱和排气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后地板和电池舱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电池包固定于电池舱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后地板和电池舱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电池舱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电池包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电池模组和电池管理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电池包固定于电池舱中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1—后地板,2—排气管,3—电池舱,4—电池包,5—底板,6—第一侧板,7—第二侧板,8—侧底板,9—下底板,10—支撑板,11—螺栓过孔,12—固定支架,13—螺纹孔,14—冷却进风管,15—电池模组,16—鼓风机,17—电池管理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地详细说明:
如图1~5所示的汽车动力电池舱的布置结构,包括后地板1,后地板 1底部连接有排气管2,后地板1后部设有电池舱3,电池舱3中固定有电池包4,排气管2设置于电池舱3的底板5下方,所述电池舱3的底板5包括下底板9和侧底板8,侧底板8的底面与下底板9的两侧侧面固定连接,侧底板8的顶面与第一侧板6的底面固定连接,下底板9的另外两侧侧面与第二侧板7的底面固定连接,第二侧板7的两侧侧面与侧底板8和第一侧板6固定连接,侧底板8与排气管2之间的最小间隙不少于80mm。后地板1后部取消了备胎槽,设计成电池舱3,且在工艺允许的范围内,将电池舱3和排气管2之间的距离设计在大于等于80mm的范围中,保证了电池舱3和排气管2之间不会互相影响。电池舱3的左右方向在保证左右边纵梁位置的情况下尽量向两边扩,直到侧部与边纵梁搭接在一起;动力电池前后方向上,前方接近于后地板1的前横梁,后方尽量远离后围,达到扩大吸能空间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汽车公司,未经东风汽车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9789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