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潜水浮力筒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97237.6 | 申请日: | 2013-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837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8 |
发明(设计)人: | 黄一;甄兴伟;张崎;王文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B41/00 | 分类号: | E21B41/00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李洪福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潜水 浮力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潜水浮力筒。
背景技术
自由站立式立管是一种新型混合式立管,在深水和超深水油气田开发项目中得到了较多应用。典型的自由站立式立管系统以刚性立管为主体,通过潜水浮力筒的顶张力作用垂直站立,由跨接管将浮式生产平台与刚性立管顶部的鹅颈弯管装置连接在一起。
潜水浮力筒通常位于海面下50~200米位置处,它的主要作用在于提供一定的浮力,张紧刚性立管,从而改善刚性立管的动态响应,降低刚性立管的涡激振动,提高刚性立管的疲劳寿命。
现有的潜水浮力筒结构型式为细长圆柱型,长度与直径比为4~6,该结构的潜水浮力筒在性能上有两个缺点:(1)在海流作用下,水动力稳定性较差,有明显的涡旋脱落,容易引发涡激振动;(2)柔性跨接管需要在ROV(远程控制机器人)的辅助下,完成与刚性立管顶部鹅颈弯管装置的连接,容易引发ROV与潜水浮力筒的碰撞风险。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要设计一种既可以避免引发涡激振动、又可以避免引发ROV与潜水浮力筒的碰撞的潜水浮力筒。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潜水浮力筒,包括上部浮筒和下部浮筒,所述的上部浮筒外形为正圆台形状,所述的下部浮筒外形为倒置圆台形状,所述的上部浮筒的底面面积与下部浮筒的顶面面积相等,所述的上部浮筒的底面通过固定连接方式与下部浮筒的顶面连接构成一个整体;所述的上部浮筒与下部浮筒的中心轴在同一直线上;
所述的上部浮筒与下部浮筒的中央具有立管通道;所述上部浮筒外侧的倾斜角范围为45~75度,下部浮筒外侧的的倾斜角范围为45~75度;
所述的上部浮筒上部安装有加长的鹅颈弯管装置,所述的鹅颈弯管装置的末端布置在所述上部浮筒的母线下缘。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上部浮筒与下部浮筒相对于连接面为对称圆台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上部浮筒和下部浮筒的圆台结构设计,将原来的圆柱形浮力筒设计成鼓形浮力筒,增强了潜水浮力筒绕流的三维效应,从而有效地抑制了尾流场的漩涡脱落。数值模拟计算同样表明,本实用新型的尾流场无明显的涡泻现象。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较好的水动力稳定性,无需增设额外的涡激振动抑制装置。
2、本实用新型将鹅颈弯管装置安装布置在浮力筒外缘,从而简化柔性跨接管的安装工艺,降低ROV与浮力筒的碰撞风险。
综上,本实用新型在改善潜水浮力筒的水动力稳定性,简化柔性跨接管的安装工艺以及提高ROV的作业安全性上,具有显著的技术优越性。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共有附图6张,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安装在海上采油平台生产系统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三维绕流的正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三维绕流的俯视图。
图6为常规圆筒形潜水浮力筒的三维绕流的俯视图。
图中:1、刚性立管,2、潜水浮力筒,3、立管通道,4、上部浮筒,5、下部浮筒,6、鹅颈弯管装置,7、柔性跨接管,8、海面,9、ROV,10、浮式生产平台,11、海床。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图3所示为基于潜水浮力筒2的自由站立式立管的整体示意图,以刚性立管1为主体,通过潜水浮力筒2的顶张力作用垂直站立,由柔性跨接管7将位于海面8的浮式生产平台10与位于潜水浮力筒2外缘的新型鹅颈弯管装置6连接在一起。
如图3所示,潜水浮力筒2中央设置有立管通道3,刚性立管1通过立管通道3与浮力筒2的顶端连接。
如图1-3所示,潜水浮力筒2具有一个为圆台的上部浮筒4和一个为倒置圆台的下部浮筒5;组合状态下,上部浮筒4面积较大的下底面与下部浮筒5面积较大的上底面固定连接,形成连接面;上部浮筒4的下底面与下部浮筒5的上底面面积相等,且上部浮筒4与下部浮筒5的中心轴在同一直线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9723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