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视机底座的固定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94583.9 | 申请日: | 2013-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424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洪岩;陈云峰;李淑庄;范秀敏;陈光永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华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M11/04 | 分类号: | F16M11/04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连耀忠 |
地址: | 3610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视机 底座 固定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视机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视机底座的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底座是电视的标准配置,起到支撑整机的作用。它常采用的固定方式是,利用屏上凸包的翻边螺孔,将底座立柱透过后机壳上的通孔锁在屏的凸包上,但是这种固定方法存在两个不足。首先,如果屏上的凸包距离底座较远,为了底座立柱能利用屏上的凸包锁付,必须把底座立柱加长。原本用较短的底座立柱就能良好地支撑起整机,现在为了能够固定在凸包上,增加了长度,造成材料浪费。再者,不同型号的屏上的凸包的高度不同,凸包的位置和翻边螺孔位置也各不相同,所以需要增加转接用的五金支架,将五金转接支架先锁在屏凸包上,然后再将底座立柱透过后机壳上的通孔锁在五金转接支架上。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种固定方式很依赖屏上的凸包,而不同型号的屏上的凸包往往是不同的,所以经常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某型号电视整机要兼容已有的某种底座时,由于无法直接安装,必须新设计五金转接支架,或者新设计底座立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电视机底座的固定结构,通过采用底座立柱直接锁在后机壳的螺柱上的方式,摆脱底座立柱设计对屏上凸包的依赖。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视机底座的固定结构,包括:
一底座,包括底盘和底盘上的底座立柱;
一电视机后壳,电视机后壳的中下后端设有与所述底座立柱相连接的第一连接区;
所述底座立柱设有用来与所述后壳的中下后端相连接的至少一个定位柱和用来与所述后壳的中下后端通过螺钉相固定的至少一个第一螺孔;
所述后壳的第一连接区设有与所述定位柱相对应的至少一个定位孔和与所述第一螺孔相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一螺柱;
所述底座配合在所述电视机后壳的第一连接区,所述底座立柱的各个定位柱分别按对应位置插入所述后壳对应的定位孔中,所述第一螺孔与所述第一螺柱按对应位置通过螺钉相互锁付。
所述后壳中,对应于第一连接区的内侧一面还设有若干加强筋。
所述加强筋的高度不低于4mm。
所述后壳的第一连接区还设有用来与电视机前壳通过螺钉相固定的至少一个第二螺孔,所述电视机前壳的对应位置则设有用来与所述第二螺孔对应配合的至少一个第二螺柱,所述第二螺孔与所述第二螺柱按对应位置通过螺钉相互锁付。
所述后壳中,在邻近所述第一连接区的位置还设有用来与屏组件通过螺钉相固定的至少一个第三螺孔,所述屏组件中,在对应于后壳的邻近所述第一连接区的位置则设有能够与所述第三螺孔对应配合的翻边螺孔,所述第三螺孔与所述翻边螺孔按对应位置通过螺钉相互锁付。
所述屏组件的后部设有凸包,所述翻边螺孔位于所述屏组件的凸包上。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固定方式最大限度地摆脱了对屏上凸包的依赖,操作简单、便捷、可靠,所设计出的整机成本较低,通用性较强,便于底座立柱的设计的标准化。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视机底座的固定结构不局限于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电视机整机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底座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电视机后壳中下后端的第一连接区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电视机后壳的第一连接区的内侧一面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电视机前壳及屏组件中对应于电视机后壳第一连接区及其邻近区域的位置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电视机整机(不含底座)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电视机前壳及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参见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视机底座的固定结构,包括:
一底座1,包括底盘11和底盘11上的底座立柱12;
一电视机后壳2,电视机后壳2的中下后端设有与所述底座立柱12相连接的第一连接区20(如图3所示);
所述底座立柱12设有用来与所述后壳2的中下后端相连接的至少一个定位柱121和用来与所述后壳2的中下后端通过螺钉相固定的至少一个第一螺孔12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华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华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9458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捷型座椅
- 下一篇:电瓷窑炉余热利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