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折弯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494549.1 | 申请日: | 2013-08-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262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 发明(设计)人: | 邱骏华;吉春晓;洪刚;陈文军;李传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外高桥造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1D5/01 | 分类号: | B21D5/01 |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杨东明 |
| 地址: | 200306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折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板加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折弯器。
背景技术
金属板在船舶、建筑、仪器仪表、石油化工以及航天等众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金属构板在使用时,通常需要弯折成一定形状,以便两两拼接,形成具有立体空间结构的形式,例如加工成仪器的外壳体。
在钣金工业中,金属板多是在局部高温加热后,然后使用锤子敲击,以便逐渐折弯。然而上述折弯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存在着弯折处不均匀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金属板的折弯效率低下而且弯折处不均匀的缺陷,提供一种折弯器,该折弯器能够使金属板的折弯变得极为便捷。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折弯器,用于折弯一个金属板,其特点在于,该折弯器包括一个承载支架、一个挡板和一个压机,该挡板和该压机分别地设置于该承载支架的两个相对的端部,该承载支架上还设置一支撑构件,该支撑构件位于该挡板和该压机之间,该支撑构件用于支撑于该金属板的预折弯区域以便形成翘板结构,该挡板用于抵迫于该金属板的一端,该压机用于冲压该金属板的另一端。
较佳地、该承载支架为长方体框架,该承载支架上设置有板状加强筋,该些板状加强筋位于该承载支架与该挡板和该压机的连接处。
较佳地、该支撑构件为一个U形框架,该U形框架焊接于该承载支架。
较佳地、该支撑构件为一个U形框架,该U形框架上设置有两个滑槽,该承载支架的两侧设置有滑轨,该U形框架通过该些滑槽平动于该滑轨上。
较佳地、该U形框架上还设置有一限位杆,该限位杆的两端均具有一个滑槽和一个紧固件,该限位杆用于通过该些滑槽和该些紧固件滑动且紧固于该U形框架上,该限位杆用于夹持并定位该金属板的预折弯区域。
较佳地、该承载支架包括一个支撑部和一个压装部,该支撑部和该压装部互相呈弯折夹角,该弯折夹角的开口方向朝向该压机的冲压方向。
较佳地、该支撑构件包括两个连接片、一个U形支架和两个螺钉,该些连接片固定于该支撑部的两侧,该U形支架能够通过该些螺钉与该些连接片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该折弯器能够使金属板的折弯变得极为便捷,极大地提高了折弯效率和折弯的均匀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折弯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折弯器的使用原理图。
图3为图1中的折弯器的另一使用原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折弯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折弯器的爆炸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折弯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4中的折弯器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承载支架:1 挡板:2
支撑构件:3 压机:4
第一板状加强筋:5 第二板状加强筋:6
金属板:7 滑轨:8
滑槽:9 支撑部:10
压装部:11 限位杆:30
连接片:31 U形支架:32
螺钉:3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折弯器的结构如下:
请结合图1理解,本实施例的折弯器包括有一个承载支架1、一个挡板2和一个压机4,该挡板2和该压机4分别地设置于该承载支架1的两个相对的端部,该承载支架1上还设置一支撑构件3,该支撑构件3位于该挡板2和该压机4之间,该支撑构件3用于支撑于该金属板7的预折弯区域以便形成翘板结构,该挡板2用于抵迫于该金属板7的一端,该压机4用于冲压该金属板7的另一端。
该承载支架1为长方体框架,该承载支架1上设置有板状加强筋,即第一板状加强筋5和第二板状加强筋6,该些板状加强筋位于该承载支架1与该支撑构件3和该压机4的连接处。
该支撑构件3为一个U形框架,该U形框架焊接于该承载支架1。
本实施例的折弯器的工作原理如下:
请结合图2理解,将该金属板7插入该支撑构件3的U形框架内,并且使得该金属板7的预折弯区域支撑于该支撑构件3,以便形成翘板结构;将该挡板2抵迫于该金属板7的一端,使用该压机4用于冲压该金属板7的另一端,则该金属板7发生弯曲,请结合图3理解该金属板7的弯曲。
本实施例的折弯器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外高桥造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外高桥造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9454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