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极化天线单元及天线阵列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93550.2 | 申请日: | 2013-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216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2 |
发明(设计)人: | 余彦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21/24 | 分类号: | H01Q21/24;H01Q1/50;H01Q1/38;H01Q19/10;H01Q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杜秀科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极化 天线 单元 阵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无线通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双极化天线单元及天线阵列。
背景技术
由于用户对高速数据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用户需求类型多样化,所以现代移动通信正向着多频多模的方向发展。移动通信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正逐步加快,而城区可用站点资源的获取却越来越难,这也使得多频多模成为基站天线未来的发展方向。
多频多模基站天线必须在同一个天线中包含多个在不同频段工作的天线子阵列,而在有限的安装空间排布多个不同频段的天线子阵列往往使得其电气性能,如水平波束宽度、交叉极化电平、前后比等,因为较强的相互影响而造成天线子阵列的电气性能显著降低。为了降低这种影响,多频多模天线设计时必须寻找电气性能有效的调节手段,现有技术中采用的双极化天线单元,辐射模块和馈电模块采用一体化结构或采用焊接等不可拆卸的连接方式,本申请人认为,采用这种结构,不同频段的天线子阵列单元通常需要根据实际的工作环境进行单独的设计,而不能简单的直接借用已开发的天线单元。天线单元的重新设计将使得整个天线开发的周期加长,且根据具体工作环境重新开发的天线单元在设计上无法进行归一化,这直接增加了其生产和管理成本。综上所述,从研发和生产角度衡量已有的天线单元开发设计方法无法满足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极化天线单元及天线阵列,用以提高双极化天线 单元的生产效率,降低双极化天线单元的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极化天线单元,包括:馈电模块和辐射模块,其中:
所述馈电模块包括:馈电支座和两个馈电片,其中,所述馈电支座具有中空结构,所述两个馈电片设置于所述馈电支座的中空结构内,且所述两个馈电片相互交叉但彼此不连接;
所述辐射模块包括四个振子,每个所述振子包括两个相对而置的振子臂,两个振子臂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四个振子环绕设置且两两对置;每一组相对而置的两个振子与一个馈电片电气耦合,且每个所述振子可拆卸的固定于所述馈电支座的顶部并与馈电支座顶部电气耦合。
优选的,所述辐射模块包括印刷电路基板,所述振子为形成于印刷电路基板上的电极。
优选的,所述印刷电路基板设置有凸起,所述馈电支座上具有与所述凸起卡固的卡槽;或
所述印刷电路基板上设置有卡槽,所述馈电支座上设置有与所述卡槽卡固的凸起。
优选的,每个所述振子与所述馈电支座之间设置有绝缘介质片。
优选的,每个所述振子还包括与第一振子臂和第二振子臂连接的固定件;其中,所述固定件具有卡槽,所述馈电支座上设置有与所述固定件卡固配合的凸起,或
所述固定件具有凸起,所述馈电支座上设置有与所述凸起卡固配合的卡槽,且所述绝缘介质片设置于所述凸起和卡槽之间。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天线阵列,包括反射板以及设置于所述反射板上的多个上述任一种双极化天线单元。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如下:馈电模块和辐射模块采用可拆装的固定连接方式连接,使双极化天线单元可以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已生产的馈电模块或辐射模 块,提高了双极化天线单元的生产效率,降低了双极化天线单元的成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双极化天线单元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双极化天线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辐射模块 11-第一振子 11a-第一振子的第一振子臂
11b-第一振子的第二振子臂 12-第二振子 12a-第二振子的第一振子臂
12b-第二振子的第二振子臂 13-固定件 20-馈电模块
21-馈电支座 22-第一馈电片 23-第二馈电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提高双极化天线单元的生产效率,降低双极化天线单元的生产成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极化天线单元及天线阵列。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馈电模块和辐射模块采用可拆装的固定连接方式连接,使双极化天线单元可以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已生产的馈电模块或辐射模块,提高了双极化天线单元的生产效率,降低了双极化天线单元的成产成本。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以非限制性的实施例为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9355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