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动车直杆制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91687.4 | 申请日: | 2013-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731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祝珍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祝珍海 |
主分类号: | B62L1/00 | 分类号: | B62L1/00;B62L3/04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7 | 代理人: | 胡根良 |
地址: | 313117 浙江省湖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车 制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一种电动车的制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车在人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主要是因为电动车在短距离出行时方便、灵活,但是电动车的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担心顾虑的。电动车的安全问题主要还是在于电动车的制动系统,如今市面上绝大部分的电动车基本采用对前、后轮分别制动的措施,主要通过把手上的刹车把手进行制动,但是这种制动方式往往在车速较快的时候很难迅速起到制动效果的,而且一般速度快的时候人会下意识的用放下双脚去接触地面来增加摩擦效果进行制动,其实这个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动作,所以如何增加一个制动装置,来代替用双脚直接接触地面来达到制动效果是很多人希望实现的,这样既达到制动效果的同时,也减少了驾驶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动车直杆制动装置,驾驶者可以把脚用力在制动装置上,来代替用双脚直接接触地面来达到制动效果,这样既达到制动效果,而且减少安全隐患。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动车直杆制动装置,包括设于电动车脚踏位置的制动踏,制动踏板下端固定有直杆,所述车架上固定有导向管,直杆穿过导向管,所述制动踏板底面与导向管顶端之间设有复位弹簧,所述直杆的底端开有深孔,深孔内嵌插有内轴杆,内轴杆中部设有环形圈,环形圈与深孔的底面之间装有压缩弹簧,内轴杆的下端设有制动轮和夹紧所述制动轮的刹车钳,所述直杆外壁底端设有可压紧刹车钳的刹车力臂。
优选的,所述的导向管固定在车架上有一后倾的角度,这样可以让驾驶者踩的时候更省力。
优选的,所述的直杆底部安装有封盖,封盖上设有直径大于内轴杆直径的中心孔,封盖能直接防止内轴杆下落。
优选的,所述的车架底部固定有辅助导管,直杆底端穿过辅助导管,制动轮着地时受力较大,所以有在车架底部设置一个辅助导管能分担一些导向管的受力,防止直杆震动过大。
采用本技术方案后,驾驶者在制动时,可以把双脚踩在制动踏板上,制动踏板连同直杆一起下降,等到制动轮着地时,制动轮无法继续下降,但是直杆继续承受着压力,此时直杆继续下降,制动轮却不下降,两者发生相对运动,直杆底部的刹车力臂会下压刹车钳,此时刹车钳开始工作,夹紧制动轮以到达制动效果,从而代替了驾驶者用双脚直接触地来到达制动效果的目的,同时减少了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制动装置初始位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制动装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3为本制动装置从初始位置到制动轮着地时的位置变化示意图;
附图4为制动轮着地后直杆继续下降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制动装置主要设在电动车车架中底部,整个制动装置贯穿车架5,车架用于放置双脚的位置设有制动踏板4,制动踏板4下端固定了一根直杆3,直杆3穿插在导向管51内,该导向管51固定在车架5上,而且呈一后倾的角度,导向管51的直径大于直杆3,所以在导向管51与制动踏板4之间加设一个复位弹簧31,供复位用,直杆3的底部开设了一深孔32,深孔32内内嵌有内轴杆2,内轴杆2中上部容纳在深孔32内,制动装置不工作时,内轴杆2与深孔32底面内壁之间留有距离,内轴杆2中部有一个环形圈23,在环形圈23和深孔32的底面内壁之间加设一个压缩弹簧22,在深孔32开口处安装有一个封盖33,封盖33有一个中心孔,中心孔的直径略大于内轴杆2的直径,这样内轴杆2可以在上下运动时不会左右晃动,封盖33可以防止内轴杆下落脱离深孔32,内轴杆2下端铰接一个制动轮1,制动轮1的侧边,内轴杆上固定了一个刹车钳21,制动时用于夹紧制动轮1,刹车钳21上方设有一个可压紧刹车钳的刹车力臂211,刹车力臂211固定在直杆3的外壁上,因为考虑到制动轮1接触地面时受力较大,而导向管51设在车架较上端,所以制动轮1着地时直杆3震动较大,所以为了优化考虑,在车架底部固定了一个辅助导管53,直杆3底部穿过该辅助导管53。
如图3所示为本制动装置从初始位置到制动轮着地时的位置变化示意图,图中制动踏板4首先受力,受力后带动直杆3一起向下运动,此时深孔32的内轴杆2也与直杆3一起运动下降,且内轴杆2与直杆3并不发生相对移动,而是整体式往下运动,直到处于最下端的制动轮着地,整个过程因为直杆3和内轴杆2并未发生相对移动,所以刹车力臂211一直不与制动轮之间不发生相对运动,所以并没有下压至刹车钳21,所以制动轮1着地时还能滚动,不会因为一下子抱死而发生安全事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祝珍海,未经祝珍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9168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