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地板类模具的斜楔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78003.7 | 申请日: | 2013-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709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1 |
发明(设计)人: | 何鹏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28/14 | 分类号: | B21D28/14;B21D28/34;B21D37/12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 |
地址: | 23002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板 模具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制造模具领域,是指一种用于制造汽车地板类模具的斜楔机构。
背景技术
汽车钣金件为了满足强度、功能、造型等各方面的需求,往往制件的形状都非常复杂。在复杂的形状上所开的孔位以及形位往往又是保证汽车各关键部位顺利安装的前提条件,而在复杂的型面上所开的孔和复杂的形位本身就具有特殊性。因此,如何处理类似的孔位、形位也是汽车冲压件制作工艺的一个关键技术。
斜楔的使用就是解决复杂冲压件的复杂尺寸形位的一种常用手段。斜楔机构通过上驱动块、下驱动块和滑块之间的配合与角度转换,解决无法采用正向修冲位置的修边冲孔问题。
现车型的左/右地板就是一个具多个因素限制的制件,在其两侧的孔位、形位因角度大,型面差大必须采用侧冲和侧修(CPI+CTR);型面落差大,侧修/冲角度大必须采用斜楔配置压料芯机构,而且闭合高度不得超过1200mm;为保证冲头强度,冲头不宜过长;为保证孔位和形位精度,CPI+CTR角度应尽量接近斜面角度,必须对斜楔机构进行相应的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改进一种斜楔机构,在现有数模造型基础上解决该位置的CTR+CPI问题,使得斜楔机构满足制件侧冲/修边的要求和斜楔下模驱动块安装座厚度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地板类模具的斜楔机构,包括有斜楔滑块、侧压料芯、冲孔组件、侧修刀块以及导向、定位和安全装置;
所述斜楔滑块安装于上模座,在上模座的带动下向下移动,斜楔滑块的复位通过设置于上模座的气缸完成;
所述侧压料芯、侧修刀块以及冲孔组件都安装在斜楔滑块上;在侧压料芯与斜楔滑块之间有冲孔组件和导柱导向组件以及导向、定位和安全装置;侧压料芯通过导柱导向组件来保证侧压料芯导向精度;
侧修刀块上安装有防侧导板,与下模防侧导滑面作用起到斜楔滑块防侧滑作用;
斜楔滑块的行程和安全限位通过斜楔限位块和斜楔滑块套筒式限位螺钉保证。
所述的斜楔滑块还包括有强制回程钩、斜楔侧导板和上驱动块导向组件;斜楔侧导板用于防止斜楔滑块侧滑作用;上驱动块导向组件用于斜楔滑块的垂直运动导向并于上驱动块导向组件与下模驱动导向组件接触后斜楔滑块的垂直运动结束。
所述冲孔组件包括凸模、凸模固定座以及凸模垫板。
所述导向、定位和安全装置由弹簧组件组成,弹簧组件包括有弹簧、6个工作螺钉和2个安全螺钉;弹簧组件用于侧压料芯的复位及安全限位导向作用;工作螺钉用于工作限位,安全螺钉用于安全限位。
所述斜楔机构的斜向动作为由斜楔滑块压迫侧压料芯、侧修刀块以及冲孔组件一起斜向下移动。
所述斜向下移动方向与垂直方向成30度角。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专利在保证下模驱动块安装座强度,完成斜楔冲修边冲孔任务,同时还保证了孔位和形位精度要求,且缩小斜楔空间,降低模具高度,从而节省模具工装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斜楔机构轴测图;
图2为斜楔机构左视图;
图3斜楔滑块、侧压芯导向方式剖视图;
图4侧压芯工作/安全限位、压料复位方式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应当理解的是,以下的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仅能用来解释和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解释为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及的上和下仅是相对位置关系的说明,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使用。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中,上模座与下模座的位置可以互换。
参见图1至图4,地板类模具的斜楔机构,包括有斜楔滑块1、侧压料芯4、冲孔组件11、侧修刀块2以及导向、定位和安全装置。
斜楔滑块1安装于上模座,在上模座的带动下向下移动,斜楔滑块1的复位通过设置于上模座的氮气缸10完成。斜楔滑块1还包括有强制回程钩6、斜楔侧导板7和上驱动块导向组件8;斜楔侧导板7用于防止斜楔滑块1侧滑作用;上驱动块导向组件8用于斜楔滑块1的垂直运动导向并于上驱动块导向组件8与下驱动导向组件13接触后斜楔滑块1的垂直运动结束。斜楔滑块1的行程和安全限位通过斜楔限位块14和斜楔滑块套筒式限位螺钉9保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7800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