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溢流自控色谱柱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72707.3 | 申请日: | 2013-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478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26 |
发明(设计)人: | 李咏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康为世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15/22 | 分类号: | B01D15/22 |
代理公司: | 北京风雅颂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03 | 代理人: | 李弘;李翔 |
地址: | 2253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溢流 自控 色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分析仪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溢流自控色谱柱。
背景技术
色谱分离方法是蛋白纯化工作中常用的关键步骤之一。其中,开放式色谱柱简单、灵活,在科研工作中被广泛使用。常规的开放式色谱柱通常为一竖直放置的玻璃管,下端置有筛板,管内装填细小颗粒状吸附填料,管的上端敞开。使用时,待纯化样品溶液从上口加入,依靠重力向下流经填料后从下端流出色谱。通常,样品溶液中的目标蛋白被填料吸附,其它杂质则随缓冲液流穿,即可起到对目标蛋白的分离纯化作用。在实际工作中,随着吸附填料在加样过程中吸附蛋白的逐渐增多,色谱柱对液体的通透性可能逐渐发生改变,即,在恒定重力作用下样品溶液流穿色谱柱的流速会逐渐减小。此时需相应降低向色谱柱内加入样品溶液的速度,否则溶液将在色谱柱上端积累,直至超过柱顶而溢出,造成样品损失。因色谱柱流穿特性的改变随待纯化样品不同而情况各异,在实际工作中只能通过人工观察而及时对加样速度进行相应调整。当流速很慢时,加样过程可能需要持续过夜,这就为纯化工作人员带来巨大的工作强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溢流自控色谱柱,以防止溶液超过柱顶而溢出,降低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溢流自控色谱柱包括柱体,所述柱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入液口和出液口,所述出液口端部呈圆锥形,所述入液口端部附近开有溢流口。
可选地,所述出液口端部设有用于承托吸附填料的多孔筛板。
较佳地,防置吸附填料后,所述溢流口到入液口的距离小于吸附填料表层到入液口的距离。
较佳地,所述溢流口到入液口的距离为柱体长度的1/5~1/2。
优选地,所述溢流口到入液口的距离为柱体长度的1/4~1/3。
可选地,所述出液口与出液管相连,用于将经过吸附填料的液体输出。
可选地,所述溢流口与溢流管相连,用于将溢流液体输出。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溢流自控色谱柱结构简单,容易操作,即使填料层的通透性持续下降,甚至完全堵塞,以恒定流速加入色谱柱的纯化样品溶液也可以保持在溢流口的液位,不会超过柱顶而溢出,更不会出现样品损失的事故。即使过夜加样也无需人员看守,大大减轻了纯化人员的工作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溢流自控色谱柱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溢流自控色谱柱包括柱体,所述柱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入液口和出液口,所述出液口端部呈圆锥形,所述入液口端部附近开有溢流口。
参见图1,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溢流自控色谱柱的使用状态图,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溢流自控色谱柱包括柱体1,所述柱体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入液口101和出液口102,所述出液口102端部呈圆锥形,所述入液口101端部附近开有溢流口103。可选地,所述出液口102端部设有用于承托吸附填料4的多孔筛板104,防止吸附填料4从出液口102流出。其中,所述溢流口103到入液口101的距离小于吸附填料4表层到入液口的距离,在吸附填料的表层积累溶液可以通过溢流口103流出,不会超过柱体1的入液口101而流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溢流口103到入液口101的距离可以为柱体1长度的1/5~1/2。优选地,所述溢流口103到入液口101的距离为柱体1长度的1/4~1/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溢流口103到入液口101的距离为柱体1长度的1/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出液口102还与出液管2相连,用于将经过吸附填料4的液体输出,所述溢流口103还与溢流管3相连,用于将溢流液体输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康为世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康为世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7270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