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岩性密度微球测井仪复合探头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72028.6 | 申请日: | 2013-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763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田彦民;王洁冰;贾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21B49/00 | 分类号: | E21B4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杨志兵;仇蕾安 |
地址: | 056027***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密度 测井 复合 探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复合探头,具体涉及一种测量地层岩性密度和电阻率的岩性密度微球测井仪复合探头,属于石油测井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石油测井的目的是勘探地层信息,寻找油气储藏。测井仪器采用了核物理学、电子学、声学等多种方法。测井仪器在井筒中作业。测井仪器为长杆状,作业时,各种测井仪器组合成仪器串工作。
测井仪的发展趋势之一是集成化、小型化。仪器长度越来越短。由于仪器长度的原因,传统测井作业需要分三串仪器,分三次下井作业,才能完成一口井的测量。最新的快速平台测井系统,一次测井即可完成全部测井作业,但仪器串长度仍显过长。集成化的目的,一是减小野外测井作业的工作量;二是缩短测井时间,降低钻井公司的成本、减少井筒垮塌等风险;三是缩短钻井口袋(油层底界到井底的长度),即缩短钻井进尺,直接降低钻井成本。
目前,岩性密度探头与微球极板有一体化设计的趋势,但未实现真正的一体化。一种方案是微球极板在上,岩性密度探头在下,一同安装在推靠器上。缺点一是贴靠面长度增大,复杂井眼不容易很好实现探头贴壁测量。二是贴靠面积增大,一定推靠力作用下,压强变小,同样造成探头贴壁不良。而探头良好的贴壁测量,是岩性密度测井和微球测井的必要条件。另一种方案是微球极板安装在推靠器副臂上,缺点一是岩性密度测量和微球测量不在同一轨迹上(不在同一方向),不利于测井曲线对比分析。二是岩性密度探头、微球极板均高于推靠器外径,下井容易遇卡,造成测井事故或损坏微球极板,导致测井失败。
目前微球极板多为软极板、软引线,测井作业中容易损坏。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岩性密度微球测井仪复合探头,安装于液压或机械推靠器上并能够同时实现岩性密度和微球测井。
一种岩性密度微球测井仪复合探头,该复合探头包括复合探头芯体、复合探头壳体、连接铰链、微球极板、信号输出插座、密封承压插头和密封圈;其中复合探头壳体为封闭壳体,壳体上沿长度方向有两个开口分别作为短源距探测窗口和长源距探测窗口;
安装关系:复合探头芯体沿复合探头壳体长度方向固定安装在其内腔上部,复合探头芯体的上端安装信号输出插座,微球极板通过密封承压插头安装在复合探头壳体的内腔表面并与复合探头芯体位置相对,微球极板位于短源距探测窗口和长源距探测窗口之间并将短源距探测窗口部分遮挡,密封承压插头与复合探头芯体上的插座相插合,密封承压插头上设有密封圈,复合探头壳体的内腔底部还设有测井源仓,复合探头壳体的底部安装连接铰链,连接铰链上开有铰链固定长孔。
所述复合探头芯体在长度方向上具有两个不同的宽度,两个不同的宽度段为斜面过渡;所述的两个开口在宽度较大的壳体上,复合探头芯体安装在复合探头芯体宽度较小的内腔,微球极板安装在复合探头芯体宽度较大的内腔表面。
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一次测井可以同时获得岩性密度和微球等多条测井曲线,提高了测井效率,且岩性密度与微球完全复合的结构形式,微球极板不单独占用空间,有效提高了仪器的集成化程度。
(2)本发明微球与岩性密度探头完全复合的结构形式,微球极板不突出仪器,避免了测井遇卡等测井事故,提高了测井成功率。
(3)本发明微球硬极板完全不影响岩性密度原探头的几何形状,从而不影响岩性密度的刻度(标定)和测井,且微球极板自身带有与极板一体的承压、密封插头,不但解决了微球引线到岩性密度探头承压密封壳体内的技术问题,且较一般微球软极板、软引线,安装、维修更方便,可靠性更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岩性密度-微球测井仪复合探头。
图2为本实用新型微球硬极板。
图3为本实用新型岩性密度-微球测井仪复合探头在推靠器上安装示意图。
图中:1-复合探头芯体,2-复合探头壳体,3-铰链固定长孔,4-连接铰链,5-测井源仓,6-短源距探测窗口,7-微球极板,8-长源距探测窗口,9-信号输出插座,10-密封承压插头,11-密封圈,12-复合探头,13-连接螺纹环,14-推靠器支臂,15-推靠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7202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酚醛复合天花板
- 下一篇:刮水装置、尤其是机动车玻璃刮水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