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重卡上风窗玻璃预紧工装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66351.2 | 申请日: | 2013-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381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付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B11/00 | 分类号: | B25B11/00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闫晓燕 |
地址: | 250002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上风 窗玻璃 工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预紧工装,具体为一种重卡上风窗玻璃预紧工装。
背景技术
鉴于实际工作的需要,往往在重卡驾驶室前风挡玻璃的上方安装有上风窗玻璃,且目前常采用粘接工艺进行上风窗玻璃的安装。而对于粘接工艺,用于粘接的粘接胶需要一段固化时间,倘若在固化时间段内进行驾驶室的搬运或移动,往往致使上风窗玻璃发生移位;且由于没有预紧,胶体的固化效果差,尤其是初始粘接力小的粘接胶。此外,等待胶体固化会影响生产效率。因此,非常有必要对上风窗玻璃进行预紧,以防出现上风窗处漏雨、滑动等质量缺陷,还可以增加胶体固化的效果、提高生产的效率。而目前尚未出现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重卡上风玻璃预紧工装,此为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重卡上风窗玻璃预紧工装的技术方案,该方案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能够有效避免出现上风窗漏雨、滑动等质量缺陷,还可以增加胶体固化的效果、提高生产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重卡上风窗玻璃预紧工装,它包括支撑钢板和传动手柄,所述支撑钢板上安装有用于吸附在驾驶室本体上的磁铁块,且所述支撑钢板上设有传动通孔,该传动通孔的一侧连有传动螺母,所述传动螺母螺纹连接所述传动手柄,所述传动手柄的一端有预紧块。
其中,为了提高对施于传动手柄上的传动力的利用率,同时也避免手掌受伤现象的发生,所述传动手柄呈“T”形,进一步增加了本预紧工装的安全性。
其中,在所述预紧块远离支撑钢板的一侧连有橡胶垫。
其中,为便于将本预紧工装跨过上风窗玻璃角部,所述支撑钢板为长方形。
其中,为了更好地将磁铁块固定在支撑钢板上,在所述支撑钢板上还设有用于固定磁铁块的固定通孔,且所述固定通孔的一侧固定有固定螺母,且所述固定螺母位于支撑钢板有传动螺母的一侧。
其中,为便于预紧工作的进行,所述磁铁块至少为两个。
其中,在保证预紧工作可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下,为提供更好的视觉享受,各所述磁铁块为圆柱状。
其中,为保证预紧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更好地将磁铁块固定在支撑钢板上,各所述磁铁块带有阶梯孔,且所述磁铁块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撑钢板上,且所述螺栓依次穿过阶梯孔和固定通孔、与固定螺母相连。
其中,为了避免预紧过程中划伤重卡上风窗玻璃及驾驶室本体的表面、增加本实用新型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在各所述磁铁块远离支撑钢板的一侧置有橡胶垫。
其中,为便于将本预紧工装跨过上风窗玻璃的角部进行固定,各所述磁铁块分置于支撑钢板的两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1)本实用新型在支撑钢板上安装有用于吸附在驾驶室本体上的磁铁块,且在所述支撑钢板上置有传动通孔,并在传动通孔上连接有传动螺母,且该传动螺母螺纹连接带有外螺纹的传动手柄,同时在所述传动手柄的一端连有预紧块;使用时,只需用磁铁吸附于驾驶室本体上,旋转传动手柄使预紧块前行,即可对上风窗玻璃实施压紧,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有效增加胶体固化的效果,避免出现上风窗漏雨、滑动等质量缺陷,同时提高生产的效率;
(2)本实用新型在预紧块远离支撑钢板的一侧和各磁铁块远离支撑钢板的一侧均置有橡胶垫,在预紧过程中,有效避免了对重卡上风窗玻璃及驾驶室本体表面划伤现象的发生,从而增加了本实用新型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3)本实用新型在采用“T”形传动手柄,提高了对施于传动手柄上的传动力的利用率,同时也可以避免手掌受伤现象的发生,进一步增加了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性。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其实施的有益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剖视图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示意图。
图中:1、传动手柄,2、传动螺母,3、支撑钢板,4、预紧块;5、螺栓;6、磁铁块;7、橡胶垫;8、上风窗玻璃,9、驾驶室本体,10、传动通孔,11、固定通孔,12、橡胶垫,13、固定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6635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交联有机硅组合物及其交联产物
- 下一篇:三氧化硫分解催化剂和制氢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