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水池的吸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64710.0 | 申请日: | 2013-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576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05 |
发明(设计)人: | 杜美荣;方建光;毛玉泽;蒋增杰;张继红;高亚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3/04 | 分类号: | A01K63/04 |
代理公司: | 青岛海昊知识产权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1 | 代理人: | 曾庆国 |
地址: | 26607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水池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池清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水池的吸底装置。
背景技术
室内水产苗种繁育和工厂化养殖池的池底中,水生动物的排泄物和残饵可被水池中的微生物分解为氨态氮,养殖生物的代谢活动如呼吸和排泄等也可以排放出大量的氨态氮,这些氨态氮对水生生物可以产生严重的毒害作用。
在实际的室内水产苗种繁育和工厂化养殖中,通常采用勤换水的方式改善水质环境,一般每天换水1-2次不等,每次换水量1/2-1/3,一般按照养殖人员的经验而定,每天多次的换水,使得工作人员用量较大,比较辛苦。而在北方的某些季节,比如冬季,室外水温较低,部分品种的养殖生物通常需要以锅炉预热水,大量的换水,使得锅炉预热水量增多,成本提高。再者,大量的换水使得水质变化较剧烈,苗种对水质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甚至有时因对水环境的不适会引起大量死亡。通常情况下,水生动物的排泄物,残饵,等大多沉积在养殖池底,即便是在充气的情况下,也会因为有大量死角,大量的换水并不能及时的将底层的排泄物和残饵等带出,相反,换水后的加水反而会使得这些排泄物和残饵扩散并加大溶失。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水池的吸底装置,可以解决现有室内水产苗种繁育和工厂化养殖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水池的吸底装置,包括有吸底罩和焊接于吸底罩中间部位的连接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焊接一个操作杆,且操作杆的另一端连接一用来排污的软管。
上述的吸底罩、连接杆和操作杆由PVC管件焊接而成。
上述构成吸底罩的PVC管的规格为直径5-9cm,长20-40cm,沿着管的纵向割开一个宽度为0.4-0.8cm的槽。
上述吸底罩两侧分别焊接一个直径大于管径0.4-0.8cm的PVC圆板,所述圆板的圆心与吸底罩管侧面圆的圆心重合。
上述吸底罩的中间位置具有一个直径为4-8cm的圆孔,孔径与连接杆PVC管的直径相同。
上述连接杆长度为3-10cm,一侧使用90度角切割,焊接于吸底罩中间位置 所开圆孔上;所述连接杆的另一侧采用60-70度角切割。
上述操作杆长度为1-2m;操作杆的一侧采用60-70度角切割,与所述连接杆的60-70度角一侧焊接在一起。
上述软管上还连接有自吸泵。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水池的吸底装置呈几何外形,较为合理,制作简单;使用简单、方便,可操作性强;吸底装置全部采用PVC材料的关键焊接而成,材料价格低廉,制作成本较低;在使用时,对池底和全池水所产生的扰动极小,同时能将池底残饵和粪便尽量多的吸出,具有很强的使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吸底装置总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吸底装置主视图。
图3:本实用新型吸底装置右视图
其中:1、吸底罩2、连接杆3、操作杆4、圆板5、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水池的吸底装置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为了使吸底罩1能吸走残饵和粪便等,设计了一个纵向的宽度为0.4-0.8cm的槽。为了使吸底罩1的管与地面有一定的间隙,方便残饵和粪便的排出,吸底罩的两侧焊接两个直径大于吸底罩管件管径0.4-0.8cm的圆板4,该圆板4的圆心与吸底罩1管侧面圆的圆心重合。吸底装置1的中间位置开有一个圆孔,孔径与连接2的管径相同。
连接杆2的一侧使用90度角切割,与吸底装置1中间位置的圆孔焊接在一起;另一侧采用60-70度角切割,操作杆3的一侧采用60-70度角切割,连接杆2和操作杆3的60-70度角的一侧焊接在一起,达到操作便利的目的。操作杆3的另一侧与软管5紧固在一起。
为了方便一部分水位差较小的池子的池底清理工作,本装置选配了自吸泵,协助实现虹吸效果。
实用新型使用时,吸底罩1与连接杆2和操作杆3已经焊接在一起,只需将软管5与操作杆的一侧紧固即可,对于水位较差的水池,可以选配自吸泵;在使用时,将吸底罩至于池底,对池底和全池水所产生的扰动极小,同时能将池底残饵和粪便尽量多的吸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6471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植保机械的抛洒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羊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