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蓄能型辅助启动旋转类机械的节能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62589.8 | 申请日: | 2013-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067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发明(设计)人: | 龚学海;章立新;张维;吴刁;黄眺;曲增;许鹤华;刘婧楠;张淑存;赵东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K7/02 | 分类号: | H02K7/02;H02K7/1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吴宝根;王晶 |
地址: | 20009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蓄能 辅助 启动 旋转 机械 节能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蓄能型辅助启动旋转类机械的节能装置,尤其是一种大功率旋转类机械或经常间断性工作的旋转类机械辅助启动的节能装置。
背景技术
在如今科技领域日趋成熟发达之际,大功率旋转机械设备的应用十分广泛。在生产过程中,电动机要经常启动、停止,其启动性能的优劣对生产影响很大,并且耗能巨大,这是因为大功率电动机,其强大的启动电流会造成较大的线路电压降落,引起电网电压降低,不仅影响其他用电设备的正常工作,而且对动力变压器也会产生较大的冲击,并且在电动机停止转动时还有巨大的转动动能,而这部分惯性动能往往都被忽略了,所以,在今天提倡节能减排的社会,一种能够储存这部分能量并且减小启动所耗能的储能设备迫切重要。
为了减小启动电流,目前广泛采用的方式为软启动和降压启动,但是这类启动通常都有较严格的工况限制,启动能耗及启动时间显著增加,并且结构复杂。而本蓄能型辅助启动旋转类机械的节能装置可以在几乎不耗费额外电能的情况下,对工作设备进行预启动或加速启动,降低设备的启动电流,进而可以节约非常可观的能量,还能降低旋转类设备的启动时间,提升设备的性能。当旋转类机械断电以后,将系统的旋转惯性动能以弹性势能的形式储存起来,当再次启动机器时,先部分释放储存的能量,逐步提高设备的运行速度,然后启动动力机器,转轴将在弹簧与动力机器的双重作用下加速转动,由于单向轴承的特点,当储能弹簧的转速小于工作轴的转速时,单向轴承就会内外圈自动分离,辅助启动结束,转轴正常运转。本装置不仅能最大限度地节约机器的启动能耗,还可以回收那些原本被忽略的能量,因此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要提供一种蓄能型辅助启动旋转类机械的节能装置,将停机时旋转机械的惯性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储存起来,然后再在开机时将弹性势能转化为辅助旋转类机械启动的动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蓄能型辅助启动旋转类机械的节能装置,包括伺服电机、操作轴、单向轴承、涡卷弹簧、左摩擦器、右摩擦器、支架、旋转类机械、工作转轴、丝杆、滑动器、电动推杆、传动盘,其特点是:旋转类机械上的工作转轴通过单向轴承连接传动盘,传动盘下面设有电动推杆,且电动推杆与传动盘之间定位配合连接,工作转轴前端固定连接右摩擦器,右摩擦器与固定在操作轴右端的左摩擦器配合连接,操作轴上装有涡卷弹簧,涡卷弹簧中心端固定在操作轴上,涡卷弹簧的外端与传动盘固定连接,操作轴左端通过单向轴承安装在支架上,支架固定连接在滑动器的滑动块上,支架上设有内螺孔,并通过内螺孔与丝杆配合传动连接,丝杆与伺服电机连接。
传动盘中间开有中心孔、中心孔内装有单向轴承,传动盘外圆上开有若干个定位止动槽,外端面通过弹簧固定杆与涡卷弹簧相连接。
左摩擦器设有锥度在10°~15°的内锥台,并通过平键与操作轴周向固定连接;右摩擦器设有锥度在10°~15°的外锥台,并通过平键与工作转轴周向固定连接;传动时,左摩擦器的内锥台与右摩擦器的外锥台配合摩擦连接。
储能时,所述电动推杆的推杆旋出卡在传动盘的定位止动槽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采用单向轴承、左摩擦器套装在操作轴上,伺服电机轴与丝杆相连,蜗杆的另一端伸在内螺孔中,涡卷弹簧中心端固定在操作轴上。操作轴的两个支架固定在滑动器的滑动块上。右摩擦器、单向轴承、套装在工作轴上。传动盘套装在单向轴承上,涡卷弹簧的外端通过弹簧固定杆固定传动盘上,通过弹性形变将动能以弹性势能的方式储存起来。
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
1、以弹性势能的形式将旋转类机械断电时的旋转惯性动能储存起来。
2、涡卷型弹簧在储能阶段与放能阶段转动方向是反向的,而旋转类机械的主轴在关闭阶段与启动阶段的转动方向是同向的,如何将储存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对轴的正向启动扭矩,避免单向扭矩异向化的问题,是涉及涡卷型弹簧储能装置的技术关键点。本蓄能型辅助启动节能装置灵活地应用了单向轴承及涡卷弹簧,巧妙地解决了上述关键技术问题。
3.该装置的推广及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理工大学,未经上海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6258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