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定位侧板的汽车中冷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61123.6 | 申请日: | 2013-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306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发明(设计)人: | 马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德朗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B29/04 | 分类号: | F02B29/04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王小荣 |
地址: | 201615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定位 汽车 中冷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冷器,尤其是涉及一种带定位侧板的汽车中冷器。
背景技术
中冷器的芯体和气室的组装主要采用压装机,该设备动力源由液压、气动部分提供,机械部分由左右压装机构、侧咬边机构组成。压装机的主要工艺是利用液压或气动将气室紧紧压在装有密封条的主片上,然后再由特制的咬边刀将主片上的立齿推倒并压紧,起到密封的作用。
目前,国内在压装中冷器主片两侧面(也叫短边)这道工序中,大多采用的工艺有两种:一是与中冷器左右面(即主片长边)压装同步;二是先单独压长边,再单独手工压装短边。这样就产生了问题,如果采用与左右面压装同步,必定对产品的相似性有较高要求,而事实是中冷器产品种类众多,芯体大小差异总是很大,有很多产品因为芯体的侧板结构问题无法把中冷器的芯体放入压装机的定位槽里,这就造成中冷器的侧边无法用机器来咬合,最后只能采用人工用钳子等工具压装,由于大力钳在主片和侧板的结合部支撑面很小,这样不仅不能够保证产品质量,又让产品的外形美观大打折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带定位侧板的汽车中冷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带定位侧板的汽车中冷器,包括左气室1、右气室2及芯体,所述芯体由主片31、侧板32、散热管33、散热带34、紊流带组成,所述主片31上设有立齿,该主片31与左气室1、右气室2的咬合均采用侧咬边机构将立齿推倒并压紧,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32上设有与主片31衔接的咬边槽6,该咬边槽6与侧咬边机构匹配连接。
所述侧板32设有四个,其中两个为长边侧板,两个为短边侧板。
所述咬边槽6设有四个,分别位于两个短边侧板的两端。
所述咬边槽6为L型,其前端与主片31衔接。
所述侧咬边机构包括咬边支座a和咬边刀b,所述咬边支座a设有梯型的凸台c,该凸台c与咬边槽6匹配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侧板上的咬边槽可以很好的与侧咬边机构结合,增加了侧咬边机构的支撑面积,使得咬边更加稳定,主片与气室之间密封性更强,咬边部位外形更加美观,同时还提高了产品生产率及合格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带定位侧板的汽车中冷器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带定位侧板的汽车中冷器的前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咬边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3所示,一种带定位侧板的汽车中冷器,包括左气室1、右气室2及芯体,所述芯体由主片31、侧板32、散热管33、散热带34、紊流带组成,所述主片31上设有立齿,该主片31与左气室1、右气室2的咬合均采用侧咬边机构将立齿推倒并压紧,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32上设有与主片31衔接的咬边槽6,该咬边槽6与侧咬边机构匹配连接。所述侧板32设有四个,其中两个为长边侧板,两个为短边侧板。所述咬边槽6设有四个,分别位于两个短边侧板的两端。所述咬边槽6为L型,其前端与主片31衔接。所述侧咬边机构包括咬边支座a和咬边刀b,所述咬边支座a设有梯型的凸台c,该凸台c与咬边槽6匹配连接。
本实施例所述咬边槽6宽W=7,高H=5。
当中冷器芯体完成钎焊后,操作工将冷却后的芯体转移到压装工段进行压装。如图3所示,咬边支座a是侧咬边机构上托起整个中冷器的重要部件,中冷器的上下左右位置基本就是靠咬边支座a来定位。在侧咬边机构工作时,将咬边支座a的凸台c卡入咬边槽6内,凸台c以咬边槽6为支撑,同时分别从顶着主片31和芯体,从而保证咬边刀b水平方向运动副的约束,再利用咬边刀b将立齿推倒并压紧,实现压装。
本实用新型咬边槽的设计,不仅可解决由于侧板结构导致无法使用侧咬边机构进行咬边的问题,而且咬边槽与凸台c的结合,使得咬边支座a和咬边刀b在工作时的支撑面增大,增加了咬边的稳定性。现有技术中采用人工用大力钳进行压装,检漏下来产品的一次合格率为70%,而且产品的短边齿很不美观。通过本实施例进行咬边压装的中冷器产品的一次合格率为99.99%,产品报废率为0.0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德朗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德朗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6112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