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密封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60840.7 | 申请日: | 2013-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951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15 |
发明(设计)人: | 周列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亢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J15/06 | 分类号: | F16J15/06;F16J15/14 |
代理公司: | 武汉天力专利事务所 42208 | 代理人: | 苏胤杰 |
地址: | 430061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密封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密封装置通常使用非常广泛,各种容器盖与容器体的密封,管道之间连接的密封等,是把需要密封的空间通过实体隔开并用密封圈填其间充微小间隙,将某一空间或某一介质彻底分隔开,以达到完全密封的目的。以容器密封为例,通常是在容器盖与容器体之间放入一个密封圈,通过机械方式改变容器盖与容器体之间的间隙,从而是其间的密封圈被动变形填入微小空隙达到密封的目的。这种密封方式所需机械外力较大,并且需要保持,通常是用锁扣、螺旋槽或材料弹性变形等方式使容器盖与容器体连接。这样的结构密封容器盖的开闭成为一种较为繁琐的费力的事情,并且随着密封圈的磨损和老化,为达到同样的密封效果人们不得不用更大的外力挤压容器盖与容器体,特别是对于需要经常性开闭又对密封有严格要求的容器更为明显。
当前密封圈通常是用具有一定弹性材料制成,如橡胶、聚氨酯等,虽然密封圈的形状千差万别,密封沟槽也各式各样,但它们都是用同样的原理,即用两个被密封面挤压密封圈,使之变形并填充微小间隙,达到密封的目的。
现有常用密封圈截面形状有圆形、方形、扁平型、X型、Y型和其它异形等。它们在密封过程中其截面只能被动的被压缩,而不能主动膨胀填充微小间隙,完全依靠被密封面的挤压达到密封目的,磨损补偿量不大,稍微磨损后就要更换,并且对密封面之间的间隙大小和均匀程度有严格的要求,如果偏差就会泄漏,无法有效的密封。同时两密封面之间必须连接牢固,始终保持有外力压缩密封圈产生变形,如果不能让密封圈产生足够的变形,就会发生泄漏现象。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密封结构,可以简化密封容器的开闭形式,自动补偿密封圈的磨损和老化,使密封容器的开闭变得简洁轻松。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方案是:一种密封结构,包括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密封体,所述密封体为具有空腔的中空结构,该空腔通过连通管与流体泵连通;所述密封体设置于两密封面之间,且与密封面的形状相适应。
而且,所述密封体的截面呈扁平状,或根据密封面的要求做成其它所需形状。
而且,所述密封体设置于其中一个密封面上的沟槽内,该沟槽与密封体的形状相适应。
而且,所述弹性材料为橡胶、聚氨酯、塑料或尼龙,或其他弹性材料。
而且,所述流体泵推送的流体是液体,或是惰性气体,或是胶状物。
而且,所述流体泵为手动泵或电动泵。
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中空密封圈的膨胀和收缩来达到密封和解除密封的目的,使密封面的密封和开启变得轻松、迅速,是一种高效、安全、可靠的密封方式,可以广泛的应用到日常生活、工业领域以及各种需要密封的场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当密封体收缩时图1中A处放大图。
图3是当密封体膨胀时图1中A处放大图。
其中,1、密封体,2、连通管,3、流体泵,4、沟槽,5、密封面,6、容器盖,7、容器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密封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密封体1,所述密封体1为具有空腔的中空结构,该空腔通过连通管2与流体泵3连通;所述密封体1设置于两密封面5之间,且与密封面5的形状相适应。
进一步的,上述密封体1的截面呈扁平状,或根据密封面5的要求做成其它所需形状。
进一步的,上述密封体1设置于其中一个密封面5上的沟槽4内,该沟槽4与密封体1的形状相适应,未填充膨胀的环状密封体1正好放入这沟槽4中。
进一步的,上述弹性材料为橡胶、聚氨酯、塑料或尼龙,或其他弹性材料。
进一步的,上述流体泵3推送的流体是液体,或是惰性气体,或是胶状物。
进一步的,上述流体泵3为手动泵或电动泵。流体泵3是填充流体的来源,可以产生填充流体通过连通管2进入密封体1中空内部,流体泵3是由一个活塞装置,通过压缩活塞使流体进入密封体1内部,也可以通过释放活塞是流体由密封体1内部流出回到活塞内。根据各种密封体1所需填充流体的体积压力不同,流体泵3可以是简单的密闭空腔、活塞通过手动压缩产生填充流体,也可以复杂的电动泵产生压力流体填充到密封体1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亢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武汉亢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6084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数字程控调度交换机数字中继板
- 下一篇:一种基于CAN总线的户外自动气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