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银可钢低辐射镀膜玻璃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58749.1 | 申请日: | 2013-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812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8 |
发明(设计)人: | 林嘉佑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嘉佑 |
主分类号: | B32B17/06 | 分类号: | B32B17/06;B32B15/00;B32B15/20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15434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银可钢低 辐射 镀膜 玻璃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玻璃深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银可钢低辐射镀膜玻璃。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建筑装饰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今,玻璃是建筑装饰材料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所占比重日益增加;
但普通的玻璃阳光透过率很高,红外反射率较低,大部分太阳光直接进入室内,而这些室内的热量又会以辐射形式通过玻璃散失掉。目前市场上有低辐射镀膜玻璃,它对常温物体的红外能量有较高的反射作用,这特征使低辐射玻璃的传热系数大大降低,有效改善了窗户的保温、隔热性能。
Low-e玻璃又称低辐射玻璃,是在玻璃表面镀上多层金属或其他化合物组成的膜系产品。其较普通玻璃相比,具有优异的热性能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另外还有节能和装饰的优点。
低辐射镀玻璃存在众多优点的同时,当然也避免不了出现一些缺点:如:产品的机械性能差;性能稳定性差;对真空镀膜设备要求高等等。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银可钢低辐射镀膜玻璃,降低产品对真空镀膜设备要求,提高产品的机械性能,增强产品的稳定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双银可钢低辐射镀膜玻璃,其特征在于:该镀膜玻璃依次包括玻璃基板、第一电介质层、第二电介质层、第一保护层、第一阻隔红外线层、第二保护层、第三电介质层、第三保护层、第二阻隔红外线层、第四保护层、第四电介质层和第五电介质层。
前述的一种双银可钢低辐射镀膜玻璃,所述的第一、第二阻隔红外线层均为Ag-Cu层;其中以玻璃基板为下方,第五电介质层为上方,Cu层位于Ag层的上方。
前述的一种双银可钢低辐射镀膜玻璃,所述的第一、第三电介质层均为SiNxOy。
前述的一种双银可钢低辐射镀膜玻璃,所述的第二、第四电介质层均为Si3N4。
前述的一种双银可钢低辐射镀膜玻璃,所述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保护层均为NiCr。
前述的一种双银可钢低辐射镀膜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五电介质层为TiO2。
本实用新型设置的的第一阻隔红外线层和第二阻隔红外线层,降低了红外线的辐射率;保护层有效地避免阻隔红外线层的氧化,影响银层与顶层电介质之间的附着力来改善膜层的耐磨性,避免了膜层的脱落;第一电介质层即为底层电介质层,其决定了银层的增长情况;阻挡了钠离子在钢化过程中从玻璃扩散到膜层中去,另外还降低了银层的反射率;第三层电介质层增强了膜层之间的附着力,保证了膜层的致密性;第二电介质层和第四电介质层加强了膜系的机械性能保护,提高了膜系的可加工性;第五电介质层作为顶层电介质层,其决定了膜系的耐刷伤性、耐磨性、耐化学侵袭性等性能,而TiO2膜又具有高的折射率,能提高玻璃的透光率,还能增强膜层的附着力,便于产品的运输与储存。
本实用新型采用新颖的膜系架构,其降低了对于真空镀膜设备要求,提高了产品的机械性能,增强了产品的稳定性,钢前钢后数据漂移小。
附图说明
图1为实用新型的双银可钢低辐射镀膜玻璃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一步地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双银可钢低辐射镀膜玻璃,其特征在于:该镀膜玻璃由下往上依次包括玻璃基板1、第一电介质层2、第二电介质层3、第一保护层4、第一阻隔红外线层5、第二保护层6、第三电介质层7、第三保护层8、第二阻隔红外线层9、第四保护层10、第四电介质层11、第五电介质层12。
所述的第一、第二阻隔红外线层均为Ag-Cu层,其中以玻璃基板为下方,第五电介质层为上方,Cu层位于Ag层的上方。所述的第一、第三电介质层均为SiNxOy。所述的第二、第四电介质层均为Si3N4。所述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保护层均为NiCr。所述的第五电介质层为TiO2。
即镀膜玻璃依次为:
Glass/SiNxOy/Si3N4/NiCr/Ag/Cu/NiCr/SiNxOy/NiCr/Ag/Cu/NiCr/Si3N4/TiO2。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双层低辐射膜层,具体的,为第一阻隔红外线层5和第二阻隔红外线层9,降低了红外线的辐射率。通过在所述第一阻隔红外线层5的上下膜面设置第一保护层4和第二保护层6来有效的避免第一阻隔红外线层5的氧化。通过在所述的第二阻隔红外线层9的上下膜面设置第三保护层8和第四保护层10来有效的避免第二阻隔红外线层9的氧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嘉佑,未经林嘉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5874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