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水产养殖地水样自动采集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45093.X | 申请日: | 2013-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376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叶雪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绿洋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18 | 分类号: | G01N33/18;G01N1/14 |
代理公司: | 铜陵市天成专利事务所 34105 | 代理人: | 王惠英 |
地址: | 244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产 养殖 水样 自动 采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产品养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产养殖地水样自动采集器。
背景技术
中国公元前11世纪殷末时就有池塘养鱼的记录。公元前5世纪的《养鱼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养鱼著作。汉代养鲤已十分普遍。唐代由单养鲤发展成草鱼、青鱼、鲢、鳙等多种鱼类混养,是池塘养鱼技术的重要突破。至宋代,各地从长江中张捕上述4种鱼苗进行饲养已相当发达,并已认识到这些鱼类不能在池塘自然繁殖。明代出现了定时、定位、定量、定质投饵和轮捕轮放等先进养鱼技术的萌芽,并对鱼池建造、放养的密度和鱼种搭配、投饵、施肥、鱼病治疗等均有较详细记载。明代中叶(15、16世纪)珠江三角洲一带开始在鱼塘堤上栽种桑树、果树等,将养鱼和养蚕、农作物种植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经营。1949年以来,池塘养鱼逐步向养鱼发达的长江、珠江三角洲以外地区发展。1958年后,中国研究成功鲢、鳙、草鱼、青鱼、鲮、团头鲂等主要养殖鱼类的全人工繁殖技术,改变了长期依靠张捕天然鱼苗供不应求的局面。此外,先进养鱼经验的普及、主要鱼病的防治、配合饵料的研制和推广,也促进了养殖面积的扩大和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中国池塘养鱼现无论在总产量、养殖面积或集中连片鱼池平均单产方面均居世界首位。及时掌握、控制水体环境是池塘养鱼的主要技术之一。
当前,鱼类养殖业开始向集约化、工厂化、自动化转变,及时、准确检测到水体指标(水体溶解氧、PH 值、氨氮含量等水体指标)是自动调整鱼类养殖池塘水体环境,实现自动化控制的必要条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产养殖地水样自动采集器。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水产养殖地水质自动采样器,包括壳体,所述的壳体顶部设有传感器,所述的传感器分别连接PH值探头、氨氮探头和溶解氧探头,所述的壳体底部连接有采集水样管道,所述的壳体与气泵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采集水样管道为可伸缩式管道;所述的采集水样管道进水端设有过滤网;所述的气泵与壳体的连接管道上设有防止水倒流的堵水装置;所述的壳体上设有排水孔。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传感器连接的PH值探头、氨氮探头和溶解氧探头及时准确的了解水产养殖地水质情况,为自动控制、改善养殖池塘水体环境,实现自动化养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示意图。
图中所示:1 壳体,2 传感器,3 采集水样管道,4 气泵,5 PH值探头,6 氨氮探头,7 溶解氧探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选择优选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将传感器2安装在壳体1的上部,传感器上连接有PH值探头5、氨氮探头6和溶解氧探头7,用以采集水样中的数据。壳体1的底部安装有采集水样管道3,采集水样管道3是可伸缩性管道,可以采集不同深度的水样。采集水样管道3的进水口设有过滤网,过滤采集的水样。壳体1上设有排水孔,以确保水能流出壳体1,排水孔是可封闭的,以确保水质自动采样器的正常工作。气泵4连接壳体1,当气泵开始工作,水样通过采集管道3进入到壳体中,传感器2上的各种探头开始工作,采集水样数据。采集到的水样数据可反映在控制电脑上,这样就可以通过对采集水样的分析,实施监控水样数据。控制电脑连接供氧机等各类装置,以做到自动控制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绿洋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绿洋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4509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