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轻客后保险杠的支撑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45066.2 | 申请日: | 2013-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021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发明(设计)人: | 郑明敏;肖阳;宋小宁;王耘;刘永星;祁泽兴;赵海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24 | 分类号: | B60R19/24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吉海莲 |
地址: | 23002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轻客后 保险杠 支撑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轻客后保险杠的支撑支架。
背景技术
轻客后保险杠装配到车身上时,后保险杠中段直接卡接到左右两端上时,没有X向的限位及支撑,后保险杠左右段与中段的面差不好控制,且塑料件与塑料件之间的卡接强度比较低,在运动的过程中,后保险杠中段会发生松动现象,导致后保险杠中段与左右段的间隙面差加大。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能够对后保险杠X向、Y向、Z向进行限位的支撑支架结构,用于控制后保险杠左右段与中段的配合间隙、面差,且在后保险杠受到X向撞击时提供支撑,提高后保险杠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轻客后保险杠的支撑支架,包括后保险杠的受力板,该受力板的两个端部分别向一侧弯折形成两个支撑臂,所述支撑臂与所述受力板之间形成凹槽状的支撑支架本体;其中,所述受力板上设有后保险杠的卡接结构,所述卡接结构为三角状凸起结构,该凸起结构的一个斜面上设有卡接孔。
优选的,所述一个支撑臂的端部,向外翻折形成一翻边,该翻边上设有线束卡接孔。
优选的,所述受力板和/支撑臂上还设有安装孔。
优选的,所述受力板与支撑臂之间的弯折处还设有加强筋。
优选的,所述支撑支架为冲压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通过卡接结构优化,对后保险杠X向、Y向、Z向进行限位;通过凹槽状的支撑支架本体,能够有效控制后保险杠左右段与中段的配合间隙、面差,从而提高了后保险杠受到X向撞击时的支撑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轻客后保险杠的支撑支架的三维示意图;
图2A、2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轻客后保险杠的支撑支架的结构断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轻客后保险杠的支撑支架装配到车身钣金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装配后轻客后保险杠与安装支架配合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其具体实施方式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附图中将对构成较佳实施例的组件的数目、位置、关系、及尺寸的延伸将有所说明,在阅读及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教导后相关的变化实施属于业界技能。另外,在阅读及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教导后,配合特定力量、重量、强度、及类似要求的精确尺寸及尺寸比例的改变亦属本领域公知常识。
如图1所示,一种轻客后保险杠的支撑支架,包括后保险杠的受力板11,该受力板的两个端部分别向一侧弯折形成两个支撑臂12、13,所述支撑臂12、13与所述受力板11之间形成凹槽状的支撑支架本体10;其中,所述受力板11上设有后保险杠的卡接结构2。
其中,所述卡接结构2可设计成凸台状、圆台状等任意形状的卡接结构,本实施例中,如图1、2A所示,为三角状凸起结构,该凸起结构的一个斜面上设有卡接孔21。
为了给倒车雷达线束提供卡接,所述一个支撑臂13的端部,向外翻折形成一翻边14,该翻边上设有线束卡接孔141。
如图1、2B所示,所述受力板11和/支撑臂13上还设有安装孔111、131。
为了增加该支架的强度,所述受力板11与支撑臂12、13之间的弯折处还设有加强筋15。
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支架为金属件,其为钢、合金等材料冲压一体成型。
本实施例所用的轻客后保险杠的支撑支架本体10结构安装方式如图3所示。该支架本体10利用两个支撑臂通过螺栓装配到车身钣金100上,对保险杠装配不产生影响。装配后后保险杠与安装支架配合状态如图4所示,后保险杠中段200卡接到支架受力板的卡接结构2中,轻客后保险杠的支撑支架结构通过卡接结构作用实现对后保险杠X向、Y向、Z向进行限位,控制后保险杠左段300与中段200的配合间隙、面差,轻客后保险杠的支撑支架结构受力面在后保险杠受到X向撞击时提供支撑力。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且,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之后,本领域相关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入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4506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实现多晶硅铸锭无黑边的坩埚
- 下一篇:一种大型铝电解槽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