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放置随车工具的工具箱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44771.0 | 申请日: | 2013-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584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王祥;洪学臣;邱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1/06 | 分类号: | B60R1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 |
地址: | 23002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放置 车工 工具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随车工具,尤其涉及放置随车工具的工具箱。
背景技术
随车工具是整车必备的零部件,其提供整车出现故障时,能进行简单问题维修、轮胎更换,并提示来往车辆车辆发生故障。随车工具必须随车携带,一般乘用车放置在后备箱内,商用车放置在驾驶室内。车辆出厂时会附带随车工具,随车工具放置在钙塑箱或瓦楞纸箱中,随车工具随新车交给顾客,顾客购买会扔掉包装箱,自行决定工具放置位置。部分车型随车工具放置在专用工具袋内,工具袋随车携带。工具袋采用帆布、尼龙等材料,置于车辆较隐蔽位置(如后备箱、驾驶员座椅后方、底部等)。工具袋能够保护随车工具,但不能对随车工具形成良好的固定,且车辆在颠簸路面随车工具会产生碰撞噪音。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随车工具的固定不稳定及工具之间发生碰撞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放置随车工具的工具箱。
达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
一种放置随车工具的工具箱,所述工具箱被多个隔板分隔成多个容纳腔,每个容纳腔内放置一个随车工具,所述容纳腔具有供随车工具进入的进入口,每个容纳腔与该容纳腔内放置的随车工具过盈配合。
可选择的,所述工具箱的材料为聚丙烯塑料发泡材料。
可选择的,所述工具箱具有防止随车工具从进入口滑落的卡扣。
可选择的,所述隔板具有沿随车工具的进入方向设置的豁孔。
可选择的,所述容纳腔的内表面具有紧固垫。
可选择的,所述工具箱具有安装工艺孔。
可选择的,所述工具箱固定在踏步钣金内侧,所述工具箱立式放置,各容纳腔的进入口朝外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采用隔板将工具箱分隔成多个容纳腔,每个容纳腔内放置与之相配合的随车工具,各个随车工具被隔离开来进行固定,各个随车工具之间不会发生碰撞或晃动,使随车工具固定稳定、牢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随车工具放入工具箱内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工具箱的立体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工具箱在车上固定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1-工具箱,11-隔板,111-豁孔,12-容纳腔,121-进入口,13-卡扣,131-插接部,132-插接槽,133-弹性带,14-卡扣装配工艺孔,15-安装工艺孔,16-紧固垫,17-定位槽,18-凸台,2-随车工具,3-前排座椅,4-踏步钣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放置随车工具的工具箱1被多个隔板11分隔成多个容纳腔12,每个容纳腔12内放置一个随车工具2,容纳腔12具有供随车工具2进入的进入口121,每个容纳腔12与该容纳腔内放置的随车工具2过盈配合。
工具箱1的材料能够为刚性材料、弹性材料,优选的,工具箱1的材料为聚丙烯塑料发泡材料(EPP)。聚丙烯塑料发泡材料的密度能够选用40g/L,聚丙烯塑料发泡材料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加工成型性能,能够满足对随车工具放置强度、减震疲劳性能要求,采用聚丙烯塑料发泡材料避免了随车工具与工具箱发生碰撞产生摩擦噪音,还能保证随车工具2不会磕碰、划伤、锈蚀。同时,工具箱与车能弹性接触,不会摩擦。
各个随车工具2与工具箱1内相应的容纳腔12过盈配合,但每个容纳腔是非封闭的,存在随车工具从进入口121脱落的可能性。优选的,工具箱1具有防止随车工具2从进入口121滑落的卡扣13。卡扣13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设置,卡扣13的位置要能够在每个容纳腔12的进入口121对放置的随车工具2进行限位。卡扣13包括插接部131、插接槽132、弹性带133,插接部131和插接槽132分别通过弹性带133与工具箱1连接,工具箱1连接弹性带133的地方设有卡扣装配工艺孔14。放置随车工具前,将插接部131从插接槽132中拔出;放置工具后,将插接部131插入插接槽132中。
隔板11能够为边缘规则的板,但隔板11形成的容纳腔12要使随车工具2能够全部进入容纳腔12内,由此存在随车工具2无处抓取,较难取出的问题。优选的,隔板11具有沿随车工具的进入方向设置的豁孔111。该豁孔111自隔板11的边缘向内设置,为抓取随车工具提供了充足的施力空间,方便抓取,省时省力,同时减少了材料,降低了生产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4477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