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分段式耳再造术后负压吸引管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41156.4 | 申请日: | 2013-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550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刘莎;陈亮;流沙;张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25/00 | 分类号: | A61M2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赵荣之 |
地址: | 400038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段式 再造 术后 吸引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耳再造术后负压吸引管。
背景技术
先天性小耳畸形耳再造术是整形外科常见手术,术后需负压吸引术区渗液,使皮肤与软骨贴伏提供血运,并负压形成再造耳的耳部形态,一般负压吸引需持续一周。
现有的耳再造术后负压吸引管一般采用输液管或普通引流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需要,但是仍存在以下几个弊端:
1)由于输液管和普通引流管均为软质管,导致其不易固定,易脱落;
2)由于输液管和普通引流管的管壁较薄,在负压的作用下,管壁变形会导致作用在术区的负压失效;
3)由于每天均需更换,导致术区易受感染。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耳再造术后负压吸引管,该耳再造术后负压吸引管不仅能够确保负压的持续作用,而且具有易连接固定、清洁安全的优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耳再造术后负压吸引管,包括固定于患者术区的吸引短管和用于连接负压中心的连接管,所述吸引短管和连接管之间设有相互配合密闭连接结构。
进一步,所述吸引短管和连接管均为硬质管。
进一步,所述密闭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吸引短管上的外螺纹连接头和设置在所述连接管上的连接螺母。
进一步,所述连接螺母套装在所述连接管上,且连接管的端部设有防止连接螺母脱落的凸环,所述凸环和连接螺母之间设有密封圈或密封垫。
进一步,还包括用于与所述外螺纹连接头配合的密封帽。
进一步,所述密封帽内设有用于插入所述吸引短管内的堵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耳再造术后负压吸引管,通过设置吸引短管和连接管,使用时,将吸引短管固定于患者术区,将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吸引短管和负压中心连接后,即可对术区进行负压吸引;
通过将吸引短管和连接管设置为硬质管,能够防止在负压吸引过程中变形,保证负压吸引能够持续作用;
通过在吸引短管上设置螺纹连接头和在连接管上设置连接螺母,能够方便地将吸引短管和连接管密闭连接;
通过设置密封帽,并在密封帽内设置堵头,在负压吸引治疗过后,用密封帽封住吸引短管,能够防止污染物污染吸引短管内部,且在利用消毒海绵消毒吸引短管螺纹连接头时,堵头能够防止消毒药水进行吸引短管内。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耳再造术后负压吸引管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吸引短管结构示意图;
图3为连接管结构示意图;
图4为密封帽盖装在吸引短管上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耳再造术后负压吸引管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耳再造术后负压吸引管,包括固定于患者术区的吸引短管1和用于连接负压中心的连接管2,吸引短管1和连接管2之间设有相互配合密闭连接结构。
本实施例的耳再造术后负压吸引管,通过设置吸引短管1和连接管2,使用时,将吸引短管1固定于患者术区,将连接管2的两端分别与吸引短管1和负压中心连接后,即可对术区进行负压吸引,方便可靠。
优选的,吸引短管1和连接管2均为硬质管,能够防止在负压吸引过程中变形,保证负压吸引能够持续作用。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密闭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吸引短管1上的外螺纹连接头3和设置在连接管2上的连接螺母4,通过外螺纹连接头3和连接螺母4,能够快速方便地将吸引短管1和连接管密闭连接。
优选的,本实施例的连接螺母4套装在连接管2上,且连接管2的端部设有防止连接螺母脱落的凸环5,凸环5和连接螺母4之间设有密封圈或密封垫6,通过将连接螺母4套装设置在连接管2上,能够更加方便地连接吸引短管1和连接管2,防止连接管2在连接过程中扭曲。本实施例的凸环5和连接螺母4之间设有密封垫6,通过连接螺母4与外螺纹连接头3之间的预紧力作用,能够压紧固定密封垫6,实现密封,通过将外螺纹连接头3和连接螺母4之间采用管螺纹等螺纹配合形式连接,也能够实现气密封,密封性能好,安全可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4115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经皮气管切开术扩张器
- 下一篇:一种加压抗漏型麻醉面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