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小型风冷式吸收式制冷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40139.9 | 申请日: | 2013-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786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何国庚;蔡德华;叶骏之;陈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25B15/04 | 分类号: | F25B15/04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曹葆青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小型 风冷 吸收 制冷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收式制冷机,尤其涉及一种小型风冷式吸收式制冷机。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类已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枯竭的威胁,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能源利用领域最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空调制冷装置有电驱动压缩式和热能驱动吸收式两种。电驱动压缩式正成为生活和工业生产的必需品之一,它的广泛使用不但造成城市用电峰谷差即高峰电力供不应求、低谷电力供过于求等电力供应比例失调问题,而且它所使用主导制冷剂含有破坏大气臭氧层的有害物质,还有助于造成地球温室效应,这些问题使电驱动空调器面临严峻挑战。而吸收式制冷机以热能为驱动力,热能既可以是高品位的热能,如高温高压蒸汽或热水、燃油或燃气;还可以是低品位的热能,如废热、余热、太阳能或地热等等,而且吸收式制冷机可以以水、氨等为制冷剂,因此具有清洁环保、节能节电、消除电力峰谷差、应用范围广、操作简单、运行部件少、运行费用低等优势。但是,目前所应用的吸收式制冷系统中绝大多数是水/溴化锂空调机组,也有少量氨/水吸收式制冷机组,这些机组需要采用水冷却,这大大限制吸收式制冷更为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向小型空调系统方向的发展。为了使吸收式制冷系统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风冷化是必经之路,为此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申请号200110025649.5公开了一种小型节能风冷绝热吸收燃气空调装置,申请号200910304105.5也公开了一种绝热吸收制冷循环装置, 申请号201110435202.8则公开了一种氨水绝热吸收制冷系统,申请号201120543674.8公开了一种小型吸收式制冷装置,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冷凝器和溶液冷却器均采用风冷式,但是吸收器却是采用绝热式,即风冷绝热吸收制冷循环。风冷绝热吸收制冷由于吸收器采取绝热方式,因此吸收过程产生的热量必须依靠溶液本身来吸收,为防止溶液温度过高使得吸收过程的吸收量大大减少而既减少制冷量又降低效率,就必须大大增加吸收器中的溶液的循环量,这样不仅大大增加了溶液泵的流量和耗功,也增加了溶液冷却器的热负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小型风冷吸收式制冷机,该风冷吸收式制冷机采用风冷非绝热吸收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风冷式吸收式制冷机,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发生器、风冷冷凝器、节流阀、蒸发器、吸收器、溶液泵、分流器、风冷预冷器、混合器、节流阀和溶液换热器;
发生器内设换热器,吸收器内设置有喷淋装置、填料和传热管;喷淋装置将吸收溶液均匀喷淋在填料上,并在填料上与制冷剂蒸汽进行传热传质,完成吸收过程,吸收过程产生的吸收热通过传热管内流动的空气散发到环境中去;
发生器的第一出口端即过热蒸汽出口端依次通过风冷冷凝器、节流阀、蒸发器与吸收器的入口端相连接;吸收器的出口端与溶液泵的入口端相连接,溶液泵的出口端与分流器的入口端连接,分流器的第一出口端通过溶液热交换器的第一通道与发生器的入口端相连接,发生器的第二出口端通过溶液热交换器的第二通道与节流阀的入口端连接,混合器的第一入口端节流阀的出口端连接,混合器的出口端与吸收器内设置的喷淋装置接口连接,风冷预冷器安装在节流阀的出口端与混合器的第一入口端之间,或者 安装在混合器的出口端与吸收器内设置的喷淋装置接口之间,分流器的第二出口端与混合器的第二入口端连接;风冷冷凝器、吸收器和风冷预冷器均设有提供空气强制流动动力的风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风冷式吸收式制冷机,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发生器、风冷冷凝器、节流阀、蒸发器、吸收器、溶液泵、风冷预冷器、混合器、节流阀、溶液换热器和吸收器循环溶液泵;
发生器内设换热器,吸收器内设置有喷淋装置、填料和传热管;喷淋装置将吸收溶液均匀喷淋在填料上,并在填料上与制冷剂蒸汽进行传热传质,完成吸收过程,吸收过程产生的吸收热通过传热管内流动的空气散发到环境中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4013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