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压力锅放气转动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438581.8 | 申请日: | 2013-07-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361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 发明(设计)人: | 陈日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市满格机械电气实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47J27/08 | 分类号: | A47J27/08;A47J27/09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284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压力锅 放气 转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力锅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压力锅放气转动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电压力锅加热工作完成之后,由于锅内温度较高,打开锅盖前,有时需要操作者用手将限压放气阀提起或者旋转进行排气,排气时喷出的蒸汽温度可达100℃以上,由于操作手柄就在限压放气阀阀体上,致使操作过程中存在手被烫伤的风险。为了解决烫伤的风险,有的电压力锅是将限压放气阀结构改变,时期手动旋转后能够停留在某个位置,不停地放气,但其存在如下不便:用户在使用时需要将限压放气阀手动提起或者旋转,此种近距离操作,存在被喷出的蒸汽烫伤的危险,且用户在使用时如忘记将限压放气阀归位,电压力锅将不能正常加压工作。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压力锅放气转动结构,与电压力锅顶盖配套使用,其包括把手组件、拔叉、限压阀顶杆、限压放气阀以及内衬,把手组件自上至下由把手上盖、把手装饰圈、把手下盖以及把手座组成,所述把手座通过拔叉与内衬连接,把手座与拔叉之间设有第一弹簧,所述把手座的左端与限压阀顶杆的右端底部接触连接,所述限压阀顶杆的左端与限压放气阀底部的右侧接触连接,所述限压阀顶杆右端通过第二弹簧与电压力锅顶盖接触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内衬上设有立柱、放气孔,拔叉安装连接于立柱上,限压放气阀与放气孔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带来的有益效果是:安全系数较现有技术有了较大的提高,并且不需要手动放气,放气工作完成后,旋转把手组件,在第二弹簧的作用下限压阀顶杆回到初始位置,实现了自动放气、自动复位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如图1、图2所示,一种电压力锅放气转动结构,与电压力锅顶盖配套使用,其包括把手组件、拔叉1、限压阀顶杆2、限压放气阀3以及内衬4,把手组件自上至下由把手上盖5、把手装饰圈6、把手下盖7以及把手座8组成,所述把手座8通过拔叉1与内衬4连接,把手座8与拔叉1之间设有第一弹簧9,所述把手座8的左端与限压阀顶杆2的右端底部接触连接,所述限压阀顶杆2的左端与限压放气阀3底部的右侧接触连接,所述限压阀顶杆2右端通过第二弹簧10与电压力锅顶盖接触连接。所述内衬4上设有立柱41、放气孔42,拔叉1安装连接于立柱41上,限压放气阀3与放气孔42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实施例工作原理为:转动把手组件时,把手座相应转动到拔叉相应的限位位置,把手座将限压阀顶杆右端向上抬高,从而限压阀顶杆的左端顶高限压放气阀,起到放掉锅内的气压;当锅内没有气压时,把手继续转动,把手座带动拔叉,拔叉带动锅盖,然后才可开盖。
本实用新型所述实施例安全系数较现有技术有了较大的提高,并且不需要手动放气,放气工作完成后,旋转把手组件,在第二弹簧的作用下限压阀顶杆回到初始位置,实现了自动放气、自动复位的功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市满格机械电气实业有限公司,未经中山市满格机械电气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3858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环保烧烤炉
- 下一篇:基于一体化功能标签的停车收费系统及其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