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工业直流电机的转速控制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38424.7 | 申请日: | 2013-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990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15 |
发明(设计)人: | 邹驰 | 申请(专利权)人: | 邹驰 |
主分类号: | H02P7/00 | 分类号: | H02P7/00;H02P7/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工业 直流电机 转速 控制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机控制器,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工业直流电机的转速控制器。
背景技术
工业用的直流电机很多都需要对其运转速度进行控制,一般采用的控制器为CNC可编程步进电机控制器可与步进电机驱动器、步进电机组成一个完善的步进电机控制系统,能控制三台步进电机分时运行本控制器采用计算机式的编程语言,拥有输入、输出、计数等多种指令。具有编程灵活、适应范围广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各种控制的自动化领域。工业用的大多数电机控制器存在着控制不够精确,以及控制器的成本较高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用于工业直流电机的转速控制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工业直流电机的转速控制器,包括驱动集成电路、光电耦合器、变压器、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五三极管、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第六二极管、第七二极管、第八二极管、第九二极管、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和第十三电阻,驱动信号输入端与所述光电耦合器的第一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的第一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为电路外接端,所述光电耦合器的第二信号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的第二信号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六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八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驱动集成电路的第一信号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和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所述驱动集成电路的第二信号输入端、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变压器的一次绕组的中端连接,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七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九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七二极管的负极分别与所述第六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变压器的一次绕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九二极管的负极分别与所述第八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变压器的一次绕组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变压器的二次绕组的两端为交流电压输入端,所述驱动集成电路的第一信号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十四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和直流电源的正极连接,所述驱动集成电路的第二信号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负极和电机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十四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的正极分别与电机的第二端和直流电源的负极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用于工业直流电机的转速控制器,其驱动集成电路由交流电源整流后供给,通过控制输入信号的频率或占空比,便可以控制加到电机上的电压,从而达到控制电机转速的目的,采用本控制器解决了控制不够精确,以及控制器的成本较高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用于工业直流电机的速度控制器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用于工业直流电机的转速控制器,包括驱动集成电路IC、光电耦合器OC、变压器T、第一三极管VT1、第二三极管VT2、第三三极管VT3、第四三极管VT4、第五三极管VT5、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第八二极管D8、第九二极管D9、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和第十三电阻R13,驱动信号输入端与光电耦合器OC的第一信号输入端连接,光电耦合器OC的第一信号输出端与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为电路外接端,光电耦合器OC的第二信号输入端分别与第六电容C6的第一端和第十电阻R10的第一端连接,光电耦合器OC的第二信号输出端分别与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和第四三极管VT4的基极连接,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六电容C6的第二端、第四三极管VT4的发射极、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一端和第三三极管VT3的发射极连接,第四三极管VT4的集电极分别与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和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五三极管VT5的基极、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和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第五三极管VT5的发射极分别与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一端和第三三极管VT3的基极连接,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和第一三极管VT1的基极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第一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第三三极管VT3的集电极、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和第八二极管D8的负极连接,第一三极管VT1的集电极与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连接,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三极管VT2的基极、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和第五三极管VT5的集电极连接,第二三极管VT2的集电极与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连接,第三三极管VT3的集电极与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连接,驱动集成电路IC的第一信号输入端分别与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第二三极管VT2的发射极和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连接,第十电阻R10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三二极管VT3的负极、驱动集成电路IC的第二信号输入端、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和变压器T的一次绕组的中端连接,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第三二极管VT3的正极和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一端连接,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第七二极管D7的正极和第九二极管D9的正极连接,第七二极管D7的负极分别与第六二极管D6的正极和变压器T的一次绕组的第一端连接,第九二极管D9的负极分别与第八二极管D8的正极和变压器T的一次绕组的第二端连接,变压器T的二次绕组的两端为交流电压输入端,驱动集成电路IC的第一信号输出端分别与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一端、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和直流电源的正极连接,驱动集成电路IC的第二信号输出端分别与第五电容C5的第一端、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和电机第一端连接,第五电容C5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二端和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分别与电机的第二端和直流电源的负极连接。本实用新型采用型号为M57215L的驱动集成电路,驱动集成电路IC由交流电源整流后供给,通过控制输入信号的频率或占空比,便可以控制加到电机上的电压,从而达到控制电机转速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邹驰,未经邹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3842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硬脆性小薄片类产品加工用的装夹装置
- 下一篇:一种陶瓷板污水过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