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叶轮式增氧机的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32961.0 | 申请日: | 2013-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784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8 |
发明(设计)人: | 尤中秋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市凯灵电泵厂 |
主分类号: | A01K63/04 | 分类号: | A01K63/04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04 | 代理人: | 曹祖良 |
地址: | 214045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叶轮 增氧机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鱼类养殖用增氧机的连接结构,尤其是一种叶轮式增氧机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氧气是鱼虾生活生存必须的气体,绝大多数鱼类只能吸取溶解于水中的氧气,在水中每公升水含3毫克以上的氧气,鱼虾类才能正常生存和生长,水中缺氧时,水质腐败,鱼虾类呼吸困难,食欲减退,如果水中每公升氧气含量少于0.5-1毫克,鱼虾生命就会受到威胁,就会引起“鱼灾”,暨“浮头”而窒息死亡。
各种型号的叶轮式增氧机,其外形和大小虽有所不同,但基本都是由电机1、减速箱2、支撑杆组件3、叶轮5、浮球4五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工作时,叶轮式增氧机以电机1通过减速箱2减速后,带动一个大叶轮5旋转搅动水体,产生水花,并靠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使上层水体向周边扩散,下层水体补缺形成水体上下循环。含氧量较高的表层水进入底层后,可有效改善底层水体的溶氧状况,使底泥中的有机物迅速矿化分解,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效果,对水产养殖和增产增收十分有利。
叶轮式增氧机有效面积大,增氧能力、动力效率均优于其他机型,且价格便宜,是国内近年来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其正常工作时具有搅水、增氧、混合、曝气等综合作用。这些作用是在机器运转过程中同时完成的。开机后,叶轮把它下部的贫氧水吸起来,再向四周推送出去,使死水变成活水。在叶轮下面的水受到叶片和管子的强烈搅拌下,水面激起水跃和浪花,形成能裹入空气的水幕,不仅扩大了气液界面的表面积,而且气液间的双膜变薄,并不断更新,促进了空气中氧气的溶解速度。搅拌时还把水中原有的有害气体,如硫化氢、氨、甲烷、二氧化硫等通过曝气从水中解吸出来,排入空气中。
传统的叶轮式增氧机撑杆主要采用普通钢管电焊而成,存在许多隐患:(1)结构笨重,一机三付撑杆的一致性差、互换性不强;(2)加工工艺复杂、应用工装附件较多,焊接质量达不到要求;(3)不耐腐蚀,严重影响到整机的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4)工作时容易损伤浮球,引起不良连锁反应。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叶轮式增氧机的连接结构,重量轻、降低功率损耗,工艺性良好、安装简便易行,全面提升整机质量、延长整机使用寿命。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叶轮式增氧机的连接结构,包括撑杆,撑杆的一端与接头体连接,撑杆的另一端与环套连接;其特征是:所述环套上设置有轴线相互垂直的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所述撑杆的一端设置在接头体中部的通孔中,撑杆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一筒体中;所述撑杆的轴线与接头体、第一筒体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接头体的一端为法兰盘,接头体的另一端为筒体,筒体上沿筒体径向设置第一螺栓,接头体通过第一螺栓与撑杆连接。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筒体的外壳上设有加强筋。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筒体的筒壁上设有螺栓孔,在螺栓孔中设置第二螺栓,第一筒体通过第二螺栓、垫片与撑杆连接。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垫片安装在第一筒体的筒壁外部两侧,分别与第二筒体的上下端面平行。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筒体中心的孔和第二筒体中心的孔之间设置隔断。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筒体中心孔的下边缘设置圆角。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撑杆为中空镀锌管;所述接头体采用镀锌精铸钢件制成;所述环套采用聚乙烯工程塑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所述连接结构采用镀锌钢管材制的撑杆,撑杆的轴线与两端的接头体、第一筒体的轴线保持一致,可以有效保证撑杆与两端连接件的装配精度。本实用新型与水接触的部位采用非金属材料和耐腐蚀材料,不仅可减轻整个机的重量、降低功率损耗,而且防腐蚀性能可大幅度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叶轮式增氧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图4为图3的A-A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接头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2~图5所示:所述叶轮式增氧机的连接结构包括接头体6、第一螺栓7、撑杆8、第二螺栓9、垫片10、环套11、加强筋12、第一筒体13、第二筒体14、隔断15等。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撑杆8,撑杆8的一端与接头体6连接,撑杆8的另一端与环套11连接;在工作时,接头体6与减速箱连接,环套11与浮球4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市凯灵电泵厂,未经无锡市凯灵电泵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329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