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克氏针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417488.9 | 申请日: | 2013-07-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247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 发明(设计)人: | 李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博 |
| 主分类号: | A61B17/04 | 分类号: | A61B17/04;A61B17/94 |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苗峻 |
| 地址: | 252600 山东省聊城市临清***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克氏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具,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克氏针。
背景技术
小儿腹股沟斜疝多因胚胎期睾丸下降过程中腹膜鞘状突未能闭塞所致,新生儿期即可发病,是一种先天性疾病。男性多见,右侧较左侧多2-3倍,双侧者少见,约占5%-10%,为小儿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治疗此类疾病的常用技术是腹腔镜技术,腹腔镜手术因其拥有自内向外的手术路径这一先天优势,结扎处肯定为最高位,故可取得满意的效果。在进行腹腔镜手术时需要用针线进行结扎,现有技术中用于结扎的针多为其他普通直针,其缺点是末端过于锋利,在进行游离组织的操作时容易对组织造成损伤,也有一些改造的克氏针,多只有一个针孔,两条线同时在一个针孔会使线与线之间产生摩擦,对结扎操作造成不便,有的钩针两边不圆滑,有可能造成组织损伤。因此,需要一种克氏针,可以使针尖部尖锐不锋利,在腹膜外就可以结扎疝囊或鞘突,且是完全结扎,不留缝隙,且具有两个针孔,避免了线与线在针孔处产生摩擦,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小儿腹腔镜手术广泛开展的需求。
发明内容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克氏针,用于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或鞘突未闭。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克氏针,它包括针体,所述的针体设有连为一体的针尖部,针尖部上设有纵行排列的第一针孔和第二针孔,所述针尖部为扁梭状。
所述针尖部的截面呈弧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针尖部为扁梭状,尖锐而不锋利,在腹膜外就可以结扎疝囊或鞘突,且是完全结扎,不留缝隙,对组织损伤较小,针尖部设有第一针孔和第二针孔,避免了线与线在针孔处产生摩擦,在腹腔镜结扎手术过程中方便实用且经济易得,针尖部的侧面呈弧状,便于在腹膜处进行游离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中,1为针体,2为针尖部,3为第一针孔,4为第二针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装置包括针体1,所述的针体1设有连为一体的针尖部2,针尖部2上设有纵行排列的第一针孔3和第二针孔4。
使用时将2-0无损伤线对折后其对折处穿过第一针孔3,将穿过孔的2-0无损伤线的对折处向针尾拉一段,长约10cm,第二针孔4穿过4#单丝线,两端的4#单丝线线尾用蚊钳夹持固定以防止丝线脱落。将穿好线的克氏针由皮肤刺入腹壁内环口外上方直达腹膜外层,将针尖部2在腹膜外潜行,先用针游离内侧半圈,推开精索血管和输精管,在内环口下方刺破腹膜穿入腹腔,腹腔镜下使用抓钳将2-0无损伤线的对折处从第一针孔3拉出,并使2-0无损伤线紧密贴合在待结扎疝囊颈或鞘突壁上,用腹腔内抓钳将拉出的2-0无损伤线的对折处夹持住,并向外拔针,同时抽紧4#单丝线的两端线尾,克氏针抽回到针尖部2位于腹膜外初次进针部位,此过程中由于2-0无损伤线的长度足够,其未对折线尾一直留在腹膜外,接着将只带有4#单丝线的克氏针游离内环口外侧半圈,在腹膜原戳孔处出针入腹腔,将2-0无损伤线的对折处拉入4#单丝线的两端线尾与针之间,连针同4#单丝线一并退出,将2-0无损伤线的对折处带出至腹壁进针点,将2-0无损伤线对折处剪断,此时2-0无损伤线已经环绕在待结扎疝囊颈或鞘突处,高位结扎疝囊颈或鞘突,形成双线环扎,线结打在腹膜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博,未经李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1748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