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动机机壳内止口的车夹具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06677.6 | 申请日: | 2013-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777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1 |
发明(设计)人: | 裴晓东;陈兆先;瞿超畅;侯传河;申保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钢集团安徽天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15/14 | 分类号: | H02K15/14 |
代理公司: | 马鞍山市金桥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4111 | 代理人: | 阮爱农 |
地址: | 243000 安徽省马***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机 机壳 内止口 夹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工电动机机壳内止口的车夹具。
背景技术
电动机在定子与机壳装配完毕以后,其机壳的内止口会发生一定的变形。此时,如果直接在机壳止口处装上后端盖,则不能保证后端盖的凸出面与机壳的内止口的接触,会导致整个电机的同轴度较差,从而影响电机的性能。因此电动机在定子与机壳装配完毕以后,需要对机壳的内止口进行加工,从而保证整个电机的同轴度,提升电机的性能。现有的140系列以上的电机的内止口加工都是使用实心芯棒,实心芯棒采用特殊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由于电机本身的重量就已经很重,如果再加上一根较长的芯棒,那么加工时,工人上下搬抬重达50Kg的物件,费时费力,工作效率也很低。而如果加工180甚至260系列的电机时,一个人根本不可能把加工件搬上车床,就需要两个工人,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车夹具,它重量较轻,可轻松地实现对电动机机壳内止口的加工。同时,此夹具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人劳动强度。
本实用新型电动机机壳内止口的车夹具,其特征是:它包括顶棒把手、顶棒、膨胀体、螺栓;顶棒为中空的圆台体,顶棒把手设置在顶棒的圆台底部,和顶棒连接成一整体;膨胀体是中空的圆筒体,顶棒的圆台上部与膨胀体的内壁相接触;螺栓从两者端面的孔中穿过,并通过螺母、垫片并紧。
使用本夹具时,先把螺栓放进到顶棒内部,再将顶棒把手与顶棒相配合,用电焊把两者焊牢固;接着用车床三爪卡盘夹住顶棒把手,然后把电机套在顶棒上,使顶棒的圆台下部与定子冲片的内表面相接触;最后将膨胀体套在螺栓上,并紧螺母、垫片,使膨胀体与定子冲片的内表面相接触,便可以进行电机机壳止口的车加工。
由于顶棒和膨胀体都为中空的零件,所以整个夹具的重量较轻,可轻松地实现对电动机机壳内止口的加工。同时,整个夹具上下搬抬方便轻巧,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车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膨胀体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从图1可知,本实用新型电动机机壳内止口的车夹具,它包括顶棒把手1、顶棒4、膨胀体5、螺栓7。
其中,顶棒4为中空的圆台体,顶棒把手1设置在顶棒4的圆台底部,和顶棒4连接成一整体。其中,顶棒4的圆台下部的锥度与定子冲片3的内表面接触。为了使两者更好地接触,顶棒4的圆台下部的锥度是1:1000。
从图2、图3可知,膨胀体5是中空的圆筒体,顶棒4的圆台上部与膨胀体5的内壁相接触。为了使顶棒4的圆台上部撑起膨胀体5内径时的膨胀效果更好,作为本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膨胀体5的筒体上从其顶部沿轴向开有若干个均布的切口。
本夹具中,顶棒4和膨胀体5都采用中空制作的方法,减轻整体重量,螺栓7用来连接这两个部件,通过旋紧螺栓7改变顶棒4和膨胀体5之间的距离。当顶棒4进入到膨胀体5里面,使其膨胀,然后与电机定子冲片3内部从接触到挤紧,从而固定住整个电机,便于对其电机机壳2内部止口A面进行车加工。当加工完毕后,旋松螺栓7,此时顶棒4和膨胀体5分开,然后将电机从工装夹具上取下。
使用该套工装夹具之后,工人的工作效率明显地提高了。例如:对于型号为130-10Nm-2000Rpm电机,其重量为20Kg,再加上本工装夹具,总重量不到30Kg,而以前的夹具加电机重量在40 Kg以上。因此以前工人一天最多加工30台,而现在工人每天可以加工50台,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例如加工180系列电机时,电机和本夹具的总重量大约在50Kg以上,而以前电机和夹具的重量超过50Kg,因此使用本夹具既提高了产量,又降低了加工难度。使用本套夹具对电机机壳进行内止口加工可以改善电机轴的同轴度,将电机轴伸端的同轴度误差控制在0.005~0.01mm范围之内,使电机的性能有较大提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钢集团安徽天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钢集团安徽天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0667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