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便于逃生的客运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06039.4 | 申请日: | 2013-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183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04 |
发明(设计)人: | 汤钧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汤钧文 |
主分类号: | B60R21/02 | 分类号: | B60R21/02;B62D31/02 |
代理公司: | 昆明正原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53100 | 代理人: | 徐玲菊;沈艳尼 |
地址: | 650000 云南省***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于 逃生 客运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特别是一种能快速、方便逃生的客运车辆,属于安全车辆设计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道路交通的不断发展,汽车客运已经成为城市中、城市与村镇之间的主要交通载人运输方式,特别像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汽车客运量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虽然汽车客运具有成本低廉、运输面广的优点,但是随之而来的客运安全问题却不断影响着汽车客运的发展。目前,大型客运车辆配备的安全装置多为安全锤和车顶逃生口,安全锤的作用是敲碎车窗使车内乘客翻窗逃逸,而车顶逃生口是在车辆侧翻时,使车内人员尽快钻出逃逸的出口。然而,这两种逃生装置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车窗数量有限,在紧急情况下无法使众人一同跳窗逃逸,只能一个一个出来,而情况危急且混乱中是难于顺序跳窗逃逸的,同时由于车窗距地有一定高度,对妇女、儿童、老人是难于从车窗快速逃逸的,而车顶逃生口只适用于车辆侧翻的情况。一旦发生危急情况,车内乘客无法从车顶逃生口及时逃出。这些措施不够完善,仍给乘客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加以改进。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客运车辆在危急情况下,难于让车内旅客尽快逃生,从而酿成重大交通安全事故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于逃生的客运车辆。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列技术方案完成:一种便于逃生的客运车辆,包括底部设车轮、侧面设车门的车箱,其特征在于车箱两侧通过活动连接件设有多块带窗侧板,两两带窗侧板之间设有立柱,以便车辆遭遇危急情况时,迅速开启车箱两侧的带窗侧板,让车内乘客及时下车而逃离。
所述活动连接件包括连接带窗侧板上部于车箱上的铰轴,设于带窗侧板两侧的纵向凹槽中的卡齿,与卡齿相配接的其上带弹簧的推杆,该推杆一端与卡齿相配接,另一端通过铰轴铰接在车箱立柱上,固定带窗侧板下部于车箱立柱上的固定销,以便危急情况发生时,抽出固定销,人力向外推开带窗侧板并将推杆置于卡齿中完成带窗侧板的开启状态固定后,即可让车内乘客迅速下车。
所述活动连接件包括设置在带窗侧板两侧的滑块,设置在车箱立柱侧面的滑槽,带窗侧板两侧通过滑块置于车箱立柱侧面的滑槽中,设于带窗侧板底部与车箱之间的动力缸,以便在动力缸驱动下,使带窗侧板沿车箱立柱侧面的滑槽向上移动而开启,向下移动而关闭。
所述带窗侧板顶部及车箱顶部互设凹凸槽,并在互设的凹凸槽之间设置密封垫,以通过互设的凹凸槽使带窗侧板顶部与车箱顶部相扣合或分离,并在扣合时通过密封垫进行密封。
本实用新型具有下列优点和效果:采用上述方案,可方便地在车辆遭遇危急情况时,迅速开启车箱两侧的多块带窗侧板,从而让车内乘客及时地从车箱两侧下车逃离,不仅速度快,而且下车人员分散,从根本上解决因逃生拥堵而无法撤离,进而造成更大伤亡的问题,极大提高逃生效率,同时由于车箱两侧均设置有多块带窗侧板,使车箱在出现侧翻时仍能通过另一侧逃生。实为一理想的逃生客运车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之局部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之侧面局部结构图;
图4为图3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描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于逃生的客运车辆,包括底部设车轮7、侧面设车门2的车箱1,车箱1两侧通过活动连接件设有多块带窗4侧板6,两两带窗侧板之间设有立柱5;其中:活动连接件包括连接带窗4侧板6上部于车箱上的铰轴3,设于带窗4侧板6两侧的纵向凹槽11中的卡齿13,与卡齿13相配接的其上带弹簧14的推杆9,该推杆9一端与卡齿13相配接,另一端通过铰轴12铰接在车箱1立柱5上,固定带窗4侧板6下部于车箱1立柱5上的固定销8,如图1、图2;
活动连接件也可包括设置在带窗4侧板6两侧的滑块17,设置在车箱1立柱5侧面的滑槽16,带窗4侧板6两侧通过滑块17置于车箱1立柱5侧面的滑槽16中,分别设于带窗4侧板6底部两侧与车箱1之间的两动力缸15,每一动力缸15的活塞杆与滑块17相连,缸座固定在车箱1底板上,带窗4侧板6顶部设有凸条19及凹槽20,车箱1顶部对应设有凹槽18及凸条21,以便凸条和凹槽相互扣接,并在互设的凹凸槽之间设置密封垫,如图1、图3、图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汤钧文,未经汤钧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0603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