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装载机动臂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05780.9 | 申请日: | 2013-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937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15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明;王林颖;张永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F3/38 | 分类号: | E02F3/38 |
代理公司: | 徐州支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4 | 代理人: | 刘新合 |
地址: | 22100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载 机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装载机车架和铲斗之间的连接部件,具体是一种装载机动臂。
背景技术
在装载机车架上,安装有用于连接铲斗、摇臂及动臂油缸的动臂,动臂承担铲斗掘起载荷的工作,是重要的承载部件。现有的动臂结构笨重,造成工作装置重量大,影响操作灵活性及装载量。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装载机动臂,在减轻动臂整体重量的情况下,不影响结构的应力水平,从而增加操作灵活性及装载机的装载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装载机动臂,包括两个对称的动臂板以及在两动臂板之间设置的摇臂座梁,动臂板上设有上铰接孔和下铰接孔,所述的摇臂座梁由连接板和两个耳板铸成,耳板与动臂板平行,耳板上设有摇臂座梁铰接孔,在动臂板上挖有对称的减重槽。
所述的减重槽位于动臂板上距上铰接孔三分之一处、摇臂座梁与动臂板连接处、动臂板上距上铰接孔三分之二处、动臂板上近下铰接孔处四处中的至少一处。
所述动臂板上挖有第一减重槽、第二减重槽、第三减重槽和第四减重槽四组对称的减重槽,第一减重槽位于动臂板上距上铰接孔三分之一处,第二减重槽位于摇臂座梁与动臂板连接处,第三减重槽位于动臂板上距上铰接孔三分之二处,第四减重槽位于动臂板上第三减重槽与下铰接孔的中间位置。根据拓扑优化方法,在上述四个位置其中一处或多处开挖的减重槽,均可以更好地实现发明目的,而在四个位置都挖有减重槽,效果最佳。
为了更好的实现拓扑优化设计方法的要求,第一减重槽、第三减重槽和第四减重槽为长孔,第二减重槽为椭圆形。
为了增加整体结构的强度,上铰接孔、下铰接孔以及摇臂座梁铰接孔周围设有加强板。
摇臂座梁与动臂板焊接,第二减重槽轮廓线与其焊缝平行,采用这种方式,装载机动臂受力条件好,且美观。
为了方便摇臂座梁的布局,摇臂座梁的连接板为椭圆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拓扑优化设计方法,开设了多个减重槽,在减轻动臂整体重量的情况下,不影响整体结构的应力水平,从而增加装载机的操作灵活性及装载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动臂板;2、上铰接孔;3、下铰接孔;4、第一减重槽;5、第二减重槽;6、第三减重槽;7、第四减重槽;8、摇臂座梁;9、摇臂座梁铰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两个对称的动臂板1以及在两动臂板1之间设置的摇臂座梁8,动臂板1上设有上铰接孔2和下铰接孔3,所述的摇臂座梁8由连接板和两个耳板铸成,耳板与动臂板1平行,耳板上设有摇臂座梁铰接孔9,在动臂板1上挖有对称的减重槽。
所述的减重槽位于动臂板1上距上铰接孔2三分之一处、摇臂座梁8与动臂板1连接处、动臂板1上距上铰接孔2三分之二处、动臂板1上近下铰接孔3处四处中的至少一处。
所述动臂板1上挖有第一减重槽4、第二减重槽5、第三减重槽6和第四减重槽7四组对称的减重槽,第一减重槽4位于动臂板1上距上铰接孔2三分之一处,第二减重槽5位于摇臂座梁8与动臂板1连接处,第三减重槽6位于动臂板1上距上铰接孔2三分之二处,第四减重槽7位于动臂板1上第三减重槽6与下铰接孔3的中间位置。
由拓扑优化方法得知,在上述四个位置其中一处或多处开挖的减重槽,可以更好地实现发明目的,即减轻动臂重量,提高装载机的操作灵活性及装载量。而在四个位置都挖有减重槽,效果最佳。
为了更好的实现拓扑优化设计方法的要求,所述第一减重槽4、第三减重槽6和第四减重槽7为长孔,第二减重槽5为椭圆形。
为了增加整体结构的强度,所述上铰接孔2、下铰接孔3以及摇臂座梁铰接孔9周围设有加强板。
所述的摇臂座梁8与动臂板1焊接,第二减重槽5轮廓线与其焊缝平行,采用这种方式,装载机动臂受力条件好,且美观。
为了方便摇臂座梁8的布局,所述摇臂座梁8的连接板为椭圆形。
减重槽的位置和形状按拓扑优化方法设置,以结构整体刚度最大化为设计目标,兼顾结构强度要求,去除承载效率低的材料,剩余的材料沿传力路径分布,按照这种材料分布形式对结构开设减重槽,即得到各部分刚度差异较小的结构形式,所以结构整体重量减轻,且不影响整体结构的应力水平,增加装载机的操作灵活性及装载量。
如上所述,结合附图所给出的方案内容,可以衍生出类似的技术方案。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分公司,未经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0578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