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智能型换热站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05774.3 | 申请日: | 2013-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217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童水光;葛俊旭;付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昆山创新中心 |
主分类号: | F24D19/10 | 分类号: | F24D19/10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型 换热站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智能型换热站,属于能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集中供热因具有节约能源和改善城市环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而日益成为城市公用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集中供热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换热首站,是热源输出的重要关口。
集中供热拥有节约能源、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经济效益等多方面的作用。而在这个构成当中换热站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集中供热成为我国城市公共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城市的扩大集中二次供热也在不断地壮大,而如何提高二次热网换热站生产运行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就成了我国热网供热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换热站的规模大了,使得二次网辐射半径加大,管线相对较长,致使二次网管网的损失大,水力失调也越加严重:若换热站位置在供热区域某个角落,二次网的调节难度就更大,不利于水力的热力平衡,影响供热效果。而且大规模的换热站的耗电量和耗水量较高,运行不经济。
实用新型内容
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型换热站。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智能型换热站,包括:监控中心、控制单元、热网二级换热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网二级换热站的连接管路中设置有多个调节监测装置,所述调节监测装置均与控制单元相连,所述控制单元采集热网二级换热站中调节监测装置的数据并进行处理,以无线或有线将数据发送至监控中心,并与监控中心协同监控或独立监控。
所述的智能型换热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监测装置包括电动调节阀、电动阀、循环泵、补水泵、压力表、温度计、流量计。
所述的智能型换热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控中心,用于监测实时参数,实时参数包括热网二级换热站的连接管路中的压力、温度、水位、流量、热量、电压、电流。
所述的智能型换热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为PLC控制器,用于控制进水阀、出水阀、循环泵、补水泵工作的电动调控装置,和监测温度、压力、流量、循环泵状态、补水泵状态、调节阀开度,同时进行补水泵变频调节和循环泵变频调节,并与数据显示单元、数据处理单元、网络通信单元、报警显示单元、输入操作单元连接。
所述的智能型换热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网二级换热站包括小区换热站和集中换热站。
所述的智能型换热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区换热站包括小区供水管、小区回水管、自来水管、小区换热器、蓄水箱;所述小区供水管、小区回水管、自来水管以及蓄水箱的管路相互连接形成小区换热二级网;蓄水箱装设有温度计和压力表,所述蓄水箱连接小区供水管和小区回水管,蓄水箱用于负责存储热水并输出小区;所述小区回水管连接蓄水箱和自来水管,所述小区回水管上装有电动调节阀和电动阀;所述小区供水管通过小区换热器连接蓄水箱,由小区回水管和自来水管供水,所述小区供水管上有电动阀。
所述的智能型换热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集中换热站包括一级网供水管、一级网回水管、二级网供水管、二级网回水管、二级网补水管、二级网换热器;所述一级网供水管、一级网回水管、二级网供水管、二级网回水管均设置有温度计、压力表和流量计;一级网回水管通过流量计、压力表、电动阀、循环泵与二级网回水管连接,二级网供水管连接二级网回水管、二级网补水管,所述二级网供水管上装设有二级网循环泵,所述二级网循环泵可变频调节。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型换热站,通过控制单元和监测中心,实时监测和采集大量的物理量,如压力、温度、流量等模拟量参数,并通过PLC对这些参数进行实时采集和处理,实现整个进汽和供水过程的全程实时监控,可宏观掌握供热系统运行状况、运行质量,保证供热系统的运行参数;对热网的水力工况和热力工况进行全自动调节,解决各换热站的耦合影响,消除热网供水失调,平衡供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智能型换热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智能型换热站的控制单元结构图。
图中,流量计1;压力表2;温度计3;电动调节阀4,电动阀5,循环泵6、补水泵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昆山创新中心,未经浙江大学昆山创新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0577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扒渣机四泵联动液压动力装置
- 下一篇:一种回转支承的新型内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