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二元引射矢量喷管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00603.1 | 申请日: | 2013-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352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宁怀松;龚丽;焦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02K1/78 | 分类号: | F02K1/78;F02K1/11 |
代理公司: | 沈阳晨创科技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001 | 代理人: | 任玉龙 |
地址: | 110015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二元 矢量 喷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航空发动机喷管研制领域,特别涉及了一种二元引射矢量喷管。
背景技术
目前普遍使用的轴对称矢量喷管很难实现一体化设计,飞机后体阻力大,无法满足飞机的使用需求。随着装备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要求发动机必须易于与飞机后机身进行一体化设计,减小飞机尾部阻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易于与飞机后机身进行一体化设计,减小飞机尾部阻力,特提供了一种二元引射矢量喷管。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二元引射矢量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元引射矢量喷管,包括引射筒体1、内筒体2、调节片3、侧壁4、连杆5、作动筒6和安装座7;
引射筒体1进口端为圆形,和飞机机身连接,出口端为矩形,上下两侧分别和调节片3铰接,左右两侧和侧壁4连接;内筒体2前端为圆形,和发动机加力筒体出口安装边连接,后端为矩形;作动筒6前端和固定在引射筒体1上的安装座7铰接,后端和连杆5铰接;连杆5固定在调节片3上,通过作动筒6的拖动实现对调节片3的调节;作动筒6同步运动时,调节片3实现收敛或扩张,作动筒6不同步运动时,调节片3实现矢量偏转;发动机的燃气流在内筒体1中流动,由飞机提供的引射气体则在引射筒体1和内筒体2形成的环形通道内流动。
所述引射筒体1和内筒体2的中间截面为圆形、椭圆、方形或超椭圆方程的渐变形。
所述连杆5、作动筒6和安装座7的数目均为2~10个;
所述调节片3和侧壁4的数目均为2个。
所述引射筒体1和内筒体2的出口矩形的长宽边比值为2~4。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二元引射矢量喷管,具备良好超机动能力,易于与飞机后机身进行一体化设计,减小飞机尾部阻力。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二元引射矢量喷管结构形式示意图;
图2为二元引射矢量喷管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二元引射矢量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元引射矢量喷管,包括引射筒体1、内筒体2、调节片3、侧壁4、连杆5、作动筒6和安装座7;
引射筒体1进口端为圆形,和飞机机身连接,出口端为矩形,上下两侧分别和调节片3铰接,左右两侧和侧壁4连接;内筒体2前端为圆形,和发动机加力筒体出口安装边连接,后端为矩形;作动筒6前端和固定在引射筒体1上的安装座7铰接,后端和连杆5铰接;连杆5固定在调节片3上,通过作动筒6的拖动实现对调节片3的调节;作动筒6同步运动时,调节片3实现收敛或扩张,作动筒6不同步运动时,调节片3实现矢量偏转;发动机的燃气流在内筒体1中流动,由飞机提供的引射气体则在引射筒体1和内筒体2形成的环形通道内流动。
所述引射筒体1和内筒体2的中间截面为圆形。
所述连杆5、作动筒6和安装座7的数目均为2个;
所述调节片3和侧壁4的数目均为2个。
所述引射筒体1和内筒体2的出口矩形的长宽边比值为2。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二元引射矢量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元引射矢量喷管,包括引射筒体1、内筒体2、调节片3、侧壁4、连杆5、作动筒6和安装座7;
引射筒体1进口端为圆形,和飞机机身连接,出口端为矩形,上下两侧分别和调节片3铰接,左右两侧和侧壁4连接;内筒体2前端为圆形,和发动机加力筒体出口安装边连接,后端为矩形;作动筒6前端和固定在引射筒体1上的安装座7铰接,后端和连杆5铰接;连杆5固定在调节片3上,通过作动筒6的拖动实现对调节片3的调节;作动筒6同步运动时,调节片3实现收敛或扩张,作动筒6不同步运动时,调节片3实现矢量偏转;发动机的燃气流在内筒体1中流动,由飞机提供的引射气体则在引射筒体1和内筒体2形成的环形通道内流动。
所述引射筒体1和内筒体2的中间截面为椭圆。
所述连杆5、作动筒6和安装座7的数目均为6个;
所述调节片3和侧壁4的数目均为2个。
所述引射筒体1和内筒体2的出口矩形的长宽边比值为3。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二元引射矢量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元引射矢量喷管,包括引射筒体1、内筒体2、调节片3、侧壁4、连杆5、作动筒6和安装座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0060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EGR混合器
- 下一篇:一种滑梁凸轮式二元喷管收敛段控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