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层水稻育秧盘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94119.2 | 申请日: | 2013-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020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7 |
发明(设计)人: | 李先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先强 |
主分类号: | A01G9/10 | 分类号: | A01G9/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38001 广西壮族***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层 水稻 育秧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沷及的是插秧机专用育秧盘的制作技术,属于农业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水稻插秧机进行插秧工作时必须有连续的集合块秧苗供给,并且这些集合块秧苗必须有整体性和根基质层的单薄性,这才能使秧苗集合块从秧苗的数量和重量达到最好的结合,易于秧苗被转运和被机械传送,达到现代机械化种植水稻的最高效率、效益。目前的水稻插秧机的专用秧苗集合块都是采用单层育苗盘育苗,送达插秧机前进行苗盘分离,得到秧苗集合块,为了追求整体性而使用过厚的沾土层作为秧苗的根基质层,这样秧苗集合块的重量影响了秧苗的转运和机械传送的数量速度;但是,如果把秧苗集合块的根基质层制作的过薄,其整体性又难以保证,秧苗集合块往往在转运和机械的传送过程中出现烂裂、掉脱,这造成插秧田面有了空缺,最终的后果是水稻减产。
发明内容
为了能进行现代化的高产水稻种植,为了机械化插秧机能没有空缺地快速插秧,为了秧苗集合块的整体性和重量性达到最好的结合,本人发明一种水稻插秧机专用的双层水稻育秧盘,它制作简单、盘内育秧简单、秧苗脱盘快速,脱盘后的秧苗集合块整体性好、秧苗基质层薄、重量轻、不易产生烂脱,能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
本发明的双层水稻育秧盘解决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双层水稻育秧盘的第一层盘为固定形状的多胚窝塑料层,第二层盘为水稻秧苗的根基连接聚乙稀薄膜层,聚乙稀薄膜层对应塑料层的胚窝部位开有圆孔,相邻圆孔之间有多针孔构成的连接线。
本发明的水稻双层育秧盘的第一层盘和第二层盘是可以相互粘贴或分离的,在水稻育秧的整个过程中处于相互粘贴状态,在水稻插秧前可以相互分离,分离后聚乙稀薄膜层存于秧苗集合块上。
本发明中的水稻双层育秧盘中的第一层盘为固定形状的多胚窝塑料盘,这些胚窝是水稻种子的在盘中的分布位置和沾土集结点,也是水稻种子发芽生长的根据地。这些胚窝在塑料盘中排列均匀、整齐,这样才能培育出有规则的秧苗集合块,有利于插秧机的机械手规则性、连续性地插秧动作。多胚窝塑料层必须有一定的硬度和韧度,这样在育秧苗的过程中它受到一定的压力和移动的各种力的作用时能保持形状,这种硬度和韧度也使盘体在被育秧使用过后还能作重复多次使用。
本人发明的水稻双层育秧盘中的第二层聚乙稀薄膜层上有两种圆孔:一种大的圆孔对应第一层的多胚窝塑料层上的每个胚窝,也就是说一个胚窝对准一个圆孔;一种小的针刺式圆孔直线地排列在相邻两个大圆孔的最短连线上,这些大圆孔和小圆孔都在同一平面上。这么说,本人发明的第二层聚乙稀薄膜层所用的材料可以采用农贸市场上的一般的聚乙稀薄膜,只是在薄膜上进行相应位置的刺孔、剪裁加工就制作完成了,真是太简单了。这些分布在聚乙稀薄膜上的大圆孔、小针刺圆孔究竟起什么作用呢? 回答是:当第一层盘和第二层盘粘合之后,大圆孔成为第一层多胚窝塑料层上每个胚窝的朝外开口,使胚窝能装进沾土和稻种,种芽也从大圆孔伸出,也就是说大圆孔的存在使沾贴到第一层盘上的聚乙稀薄膜层不能影响原来第一层盘上每个胚窝的功能;在育种成秧后,在插秧前进行秧盘分离,分离后聚乙稀薄膜层并不能继续存在于第一层的多胚窝塑料层上,而上存在于秧苗集合的根基块上,这时聚乙稀薄膜层成为秧苗集合块的连接基体,使秧苗集合块不易烂散,但是,当插秧机工作时我们却又要每个秧种位的秧苗根基部能被动压迫脱开而不能拉扯,这时这些小圆孔起了作用,在大圆孔间的最短连接线上,这些排列的小圆孔构成了最脆弱的防线 ,只要被插秧机械手稍为压迫这条防线即刻被瓦解拆开。哦,原来如此。
本发明的双层水稻育秧盘的有益果是:制作简单,材料简单,解决了插秧机专用秧苗集合块和育秧盘分离后易于烂散、插秧空缺的问题,提高了插秧的工作效率,提高了机械化种植水稻产量。
附图说明
图1是双层水稻育秧盘的第一层多胚窝塑料层平面结构部分图。
图2是双层水稻育秧盘的第二层聚乙稀薄膜层的平面结构部分图。
图3是双层水稻育秧盘的第一层和第二层粘贴合后培育水稻秧苗过程中的结构侧面剖面图。
图中,1多胚窝塑料盘,2.塑料盘壁,3.小胚窝,4.聚乙稀薄膜层,5.圆孔,6.针刺小圆孔,7.沾土基质层,8.水稻秧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一个实施例进一步说明双层水稻育秧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先强,未经李先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9411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的厨余垃圾预处理设备
- 下一篇:用于发电机的整流桥组